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21.
桂雅文 《地图》2012,(3):118-125
M:您是典型的博物馆达人了,从求学到创业,都围绕着博物馆文化,能说说在您心目中,究竟什么是博物馆?它都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G:其实我还蛮怕成为一个专家,给一个定义,然后大家听我的.我只能说,我此刻想的,博物馆是一个说故事的地方,让我的创意的灵魂能享受片刻跟其他创意的灵魂相遇,这些灵魂可能是在15世纪或16世纪或是不同国家,具体不知道.这个短暂的相遇在博物馆里就像电光火石一样,我自己形容叫被"电"到.当然,有很多创作的人,像文字工作者、画家、广告人啦,他们常常要进到博物馆,其实是有意识的想要看到精品或者之前的文明所留下的东西,给他一个刺激.国外有非常多的艺术教育拉到博物馆去做,搞不好就是这个原因,想要被"电"到.  相似文献   
22.
叶岱夫 《热带地理》2001,21(1):51-55
以粤桂两省区为例,用地理哲学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当前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密切相关的6个东西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用地理哲学规律剖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背景,可以加深对西部地区和大开发战略本质的认识,从而拓宽开发西部的思路,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西部大开发的实践。  相似文献   
23.
现代地震学展现出了一个复杂的地球内核内部和表面结构.地球内核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其地震波速度和衰减呈现各向异性,且各种结构(速度、衰减和各向异性)均呈现东西半球差异,而内核表面的新发现则包括其局部区域存在起伏的地形和固液并存的糊状层.地球内核压缩波速度和衰减均呈现以地球旋转轴为轴的柱对称各向异性,沿地球旋转轴方向传播的压缩波比沿赤道方向传播的压缩波传播更快且衰减更强烈.同时,内核各向异性结构随深度而变化:内核顶部约100~400 km接近各向同性,而在内核最深处300~600 km内则可能存在一个具有不同各向异性特征的内内核.地球内核的东西半球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在内核顶部~100 km厚度内,东半球的各向同性速度比西半球快约0.8%,东半球具有较强的衰减(Q=250),而西半球则具有较弱的衰减(Q=600);西半球的顶部各向同性层厚度约为100 km,而东半球顶部各向同性层厚度则约为400 km;在各向同性层底下,西半球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4%),而东半球则具有较弱的各向异性(~0.7%).地球内核边界在菲律宾海、黄海、西太平洋以及中美洲下方存在1~14 km高的地形起伏,在鄂霍次克海西南部下方存在4~8 km厚的糊状层.地球内核的这些新发现引发了对许多可能的新物理机制的探讨,也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我们对外核成分、外核热化学对流、内核凝固过程和地球磁场驱动力的认识.这些结果表明内核凝固过程和地球磁场的热和化学驱动力远比传统观念认为的横向均匀分布复杂得多.内核西半球可能不断凝固并释放潜热和轻元素,而东半球则可能不断熔化并吸收潜热和轻元素,外核对流的驱动力在东西半球可能截然不同,甚至呈现相反方向.这些凝固与熔化交替过程也发生在局部地形起伏区域.在糊状层区域,地球内核凝固释放潜热和化学能,而在大部分无糊状地区,内核凝固只释放潜热.  相似文献   
24.
中国30°N、35°N线城市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这种地形格局必然影响到气候要素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向分布。选取30°N和35°N线各19个城市,依据气候观测数据计算了各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划分了气候舒适期和非舒适期,分析了气候舒适度与地形三级阶梯的关系,结论如下:(1)地形三级阶梯对气候的影响首先是对月均温度的影响,以1月、4月、7月和10月为代表,分析地表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发现夏季温差较大,而冬季温差较小,并随纬度升高而温差幅度增大;(2)各城市典型月温湿指数与地形三级阶梯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横断山海拔3 000 m处,各月温湿指数有一个明显的突变,夏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大,冬季温湿指数差异较小;(3)各城市气候舒适期、非舒适期呈反对称分布,东部一级阶梯因夏季高温,舒适期5~7个月、非舒适期4~6个月,中部二级阶梯舒适期长达6~8个月、非舒适期4~5个月,西部三级阶梯舒适期只有0~4个月,非舒适期达8~12个月。本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气候舒适度的东西差异,为宏观旅游开发提供了气候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5.
梁锋 《地质论评》2023,69(5):1858-1868
7月9日—12日,以“天山联通东西 中亚共聚海内”,“绿色、创新、合作、共享——驱动丝绸之路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一届中亚-天山青年地质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新疆地质学会和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创办,旨在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新疆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聚焦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西部优势资源转化,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青年地质才俊交流成果、展现风采的区域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同中亚国家地质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6.
密云水库东西库区的水质与浮游藻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湖泊生态工程因其净化效果好、投资小、运行简单等优点,近十多年来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云南洱海污染治理的工程技术之一--桃溪河口净化工程的设计思路.该工程基于暴雨径流输送污染物的特征,将水力工程、土石工程与生物工程有效结合,通过在桃溪河口建立溢流堰,将桃溪正常来水导截入由桃溪河口9个废弃鱼塘改造而成的净化池进行净化.工程运行的水质监测表明,该工程已发挥一定的净化效果,对TN的去除率达55.2%-86.9%,其中对NO3-N和NH4 -N的去除率都较高,对P的去除率达76.4%-88.2%,对悬浮物的去除率达29.4%-49.5%.  相似文献   
27.
夏季北半球极涡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7,26(5):1067-1076
利用合成分析、交叉谱和Morlet小波分析,讨论了夏季100 hPa极涡面积指数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当极涡面积扩张时,南亚高压易偏西;当极涡面积收缩时,南亚高压则易东伸。交叉谱的结果也表明:二者在不同波数上,也具有显著关系,在7.5年及3年周期振动上,二者位相相差较小。同时,在南亚高压异常偏东及偏西年份,高度场、流场、温度场均有不同的配置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亚高压偏东及偏西年不同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28.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相向而行”和“相背而去”的关系;南亚高压偏东年850hPa距平风合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长江流域存在距平风的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偏西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长江流域为距平北风控制,使得长江流域降水较少。南亚高压偏东(西)年高原西部和我国长江流域上升运动较强(弱)。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则夏季南亚高压的位置易偏东(西)。前期冬季到同期夏季印度洋海温偏高(低),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  相似文献   
29.
陈佑德  余大龙 《贵州地质》1994,11(4):280-286
本文以漠滨金矿为例,描述了包裹体温度、盐度和密度等值线的有规律变化及矿液流动方向,并结合遥感图象解释,找到了导矿构造。从导矿构造与成矿的关系,预测在Ⅱ下脉的下伏地层中存在石英脉盲矿体。  相似文献   
30.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中国气候的大尺度环流系统,研究次季节尺度副高东西变动对西南地区降水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根据副高东西变动的关键区位置分别定义了前夏和后夏副高东西变动指数,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次季节周期,能够很好表征副高次季节东西变动的特征。根据指数的标准化值,共选取前夏和后夏东西事件195次(1374天)。进一步对东西事件的分析表明次季节尺度上副高东西变动与西南地区降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副高偏西(东)事件中,副高经历了由东→西→东(西→东→西)逐渐变化的过程,相应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经历了逐渐由少→多→少(多→少→多)的演变,次季节尺度上西南地区降水对副高变化的响应与副高东西变动过程中副高北侧及副高主体区域的水汽和气流的垂直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分析发现对于西南地区而言,受副高次季节东西变动的影响,贵州和重庆地区降水变化的一致性比较好,而云南和四川地区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尤其是云南。前夏,在副高东西变动过程中云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呈现出与西南大部分地区,尤其与贵州和重庆地区的降水变化完全相反的特征,即副高偏西(东)事件中,云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偏少(多),西南其它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少);后夏,除云南中北部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