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现状与天目湖保护实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东南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水库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优先保护.然而,水库水环境保护正面临丘陵山区开发强度持续增加,开发方式和空间布局不合理,氮、磷污染及富营养化趋势严峻,缺乏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等众多问题.本文以2000年以来天目湖水库保护实践过程为例,从库体水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削减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天目湖沙河水库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良好湖库优先保护的建议:建立具有部门协调能力的水库管理机构,实行基于湖库水生态目标的水质目标管理,治理丘陵山区茶果园的面源污染,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恢复,禁止上游水源涵养区和临湖地带的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的开发类型与规模,加强湖库及流域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必要的水库水体治理工程,并针对性地制定湖库管理条例.天目湖十几年的保护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流域开发与水库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天目湖水质由快速恶化转为稳步好转,为东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的环境保护探索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52.
2020年4月15日我们在开展生态环境部“藏东南地区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专项”调查时,在芒康县东南部的莽措湖(98°52′5.66″E,29°33′7.52″N,海拔4279 m)发现3只黑鹳(Ciconia nigra),当时黑鹳在湖边湿地觅食,周围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棕头鸥(Chroicocephal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活动,由于距离较远,未能采集到清晰的照片。  相似文献   
53.
54.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5.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表明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在此开展隐伏铝土矿的物探勘查技术试验研究对今后勘查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首先在充分了解渝东南地区铝土矿的成矿规律及矿体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地区铝土矿的储存模式;然后根据其成矿规律和储存模式,结合前人的经验及区域物性差异,提出了使用电磁测深法来确定该区唯一含矿层位—梁山组地层的空间分布形态,以达到间接寻找隐伏铝土矿的方案。选取重庆武隆车盘矿区作为试验场地,在同一剖面上同时展开了可控源(人工场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EH4)两种方法的试验工作,介绍了数据采集及数据质量评价等,对两种电磁测深数据分别进行了人机交互的二维连续介质反演,并结合钻孔资料对两个反演的频率—视电阻率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勾画出物探成果推断图。  相似文献   
56.
李娟  于炳松  刘策  孙梦迪 《现代地质》2012,26(4):732-740
为探索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粘土矿物特征及其与储层物性的关系,在综合前人对含油气盆地粘土矿物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彭水县鹿角剖面为例,深入分析了鹿角剖面黑色页岩粘土矿物组合与分布特征、粘土矿物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因素以及粘土矿物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根据古盐度的计算,龙马溪组上部古水介质含盐度较低,下部较高,具有上淡下咸的特点;另一方面该套黑色页岩属于晚成岩阶段B期。储层中粘土矿物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等对储层孔渗条件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伊利石(含伊/蒙有序混层矿物)含量与孔隙度有弱正相关关系,与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是成岩伊利石不断生长,一方面由于其体积减小使得显微孔隙体积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生伊利石晶体细小,使得页岩粒间孔隙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平均孔隙半径变小,渗透率变差。绿泥石含量与孔隙度呈现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渗透率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成岩绿泥石主要来源于长石溶解或蚀变形成的高岭石的转化,因此,绿泥石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可能反映其与页岩中长石矿物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7.
The Jiangshan-Shaoxing fracture belt(JSFB)is a Late Proterozoic geosuture due to island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South China,The Cathaysian Block(CT),lying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JSFB,is composed of green schist-amphibolite complexes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tectonic flakes.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JSFB,which is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 of Zheijiang,Jiangxi and Ahhhi provinces(abbreviated as ZJP-JXP-AHP),are distrbuted and ophiolite suite and other rocks,constituting the Jiangnan ancient island arc(JN)o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YZ).The collision between JN and CT at-0.9Ga ago led to the folding of JN.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0.9-0.8Ga ago)of many dioritic and ultramafic stitching plutons along the fracture belt.As a result,the basic Precambrian tectonic framework of southeastern China was shaped.  相似文献   
58.
根据活动构造组合、对以往构造变形机理的质疑、断层带摩擦滑动的模拟实验、构造活动强度与简单剪切参数的关系,提出简单剪切是东南地区活动构造变动的机制,其剪切边是经向左旋,纬向右旋。对这种变动方式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践和理论上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9.
中国东南部的晚元古界和裂陷活动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述中国东南部晚元古多旋回火山作用,特殊的火山—沉积建造及有规律的构造组合形式入手,论证了该地区晚元古界地层发育特征和空间上一条重要相区界线,并提出了中国东南部存在一条古裂谷带的观点。通过对古裂谷带特征的详细论述,阐明了古裂谷带的研究对揭示中国东南部多种金属成矿作用和开展第二轮找矿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藏东南地区帕隆藏布流域冰碛物斜坡为例,针对其架空结构较多、固结程度欠佳的特点,提出钢花管注浆加固技术。通过15个注浆孔现场注浆、现场开挖、取样测试等,探讨其施工工艺及加固效果,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进一步阐明其加固机理及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冰碛物浅表层注浆有效加固半径为20~55 cm,浆液扩展路径与架空结构展布息息相关;注浆加固后土体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均得到改善,竖直渗透系数变小;其注浆压力宜采用0.5~1.0 MPa;水灰比宜选用2、1;注浆孔间距与有效加固半径的比值不宜大于8。通过现场试验,形成一套基于3.5 m3空压机、YT28型凿岩机、空心自钻式锚杆及气动式注浆机的花管注浆工艺,轻便快捷,施工效率高,尤其适用于交通不便、施工条件差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