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甘东南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性与近期震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甘东南及其邻区历史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和198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的分析,认为甘东南地区2004年3月4日玛曲4.8级、8月26日礼县4.5级、9月7日岷县5.0级地震和2003年11月13日的岷县5.2级地震,可能都属于新一轮地震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前奏,表明甘东南及其邻区近年来正在孕育一个6级左右乃至更大的地震。  相似文献   
42.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生热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赵平  罗定贵 《岩石学报》1995,11(3):292-305
基于500余块岩石样品的生热率实测值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东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和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岩石生热率的分布特征,揭示出华南沉积区地层在晚元古代一寒武纪和侏罗纪出现两次生热率高峰,花岗岩具有异常高的生热率背景。岩石生热率以粤中-赣南为核心,向外扩展呈下降趋势;政和-大埔断裂带西侧生热率明显高于东侧火山岩出露区;扬子沉积区明显低于华南区。按区域岩石生热率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南区生热率背景值超过2.8μW/m3,东区介于2.1~2.8μW/m3,北区普遍低于2.1μW/m3。岩石生热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基底生热元素的丰度和岩浆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43.
我国东南四省五个岩盐矿床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扼要地介绍了我国东南四省五个岩盐矿床的地质情况,初步研究了这五个岩盐矿床石盐中流体包裹体在类型、成因、成分、数量、大小、形态以及排列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最后指出了研究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4.
中国东南地区深部电导率分布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伯舫 《地震研究》1989,12(4):348-352
本文用五个地磁台站的静日日变资料重新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深部电导率分布。这五个台站是:武汉、佘山、广州、泉州与仑坪。五台定出的C值结果与文献〔1〕的不同。另外本文用简单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反演推断可能的电性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热导率值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熊亮萍  胡圣标 《岩石学报》1994,10(3):323-329
测定我国东南地区712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各类岩石的平均热导率值。该区中沉积岩的热导率值普遍高于华北地区同类岩石的热导率值。砂岩和泥岩的平均热导率值分别为3.41±1.22W/m.K和3.59±1.19w/m.K,而且在区域上同类岩石的热导率值变化幅度很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热导率值主要受控于其矿物成分,特别是石英的含量。为了确保该地区实测热导率数据的可靠性,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选送7块样品到美国地质调查所用稳态的分棒法进行检测,结果十分一致。在计算热流值时,根据该地区沉积岩的特点采用厚度加权平均热导率值,从而使我国东南地区的实测热流值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6.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et precipit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4 at Jinhua, China. Al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major ions (F, Cl, NO3,. SO4^2-, K^+, Na^+, Ca^2+, Mg^2+. and NH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4^2- is one of the dominant anions, accounting for 66.1% of the measured anions in precipitation, while NH4^+ and Ca^2+ account for 56.6% and 33.4% of the measured cations, respectively. Even though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4^2- and NO3^- were not high relative to those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China, rainwater in the studied area is typically acidic with a volume-weighted mean pH of 4.54 due to the lack of neutralization in precipitation. The fractional acidity value suggested that about 76% of acid was neutralized by alkaline constituents. On the other hand, H^+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ther ionic species, which indicates that its acidity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all the acidifying and neutralizing ions rather than one major ion in precipitation.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Ca^2+ and Mg^2+, as well as between Na^+ and Cl^-, indicated these ions are commonly of crustal and marine origin, respectively. Other relatively good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NH4^+ and SO4^2-, Ca^2+ and SO4^2-, Mg^2+ and SO4^2-, Mg^2+ and NO3^-, and Mg^2+ and Cl^-. These resul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atmospheric chemical reactions of the acids H2SO4, HNO3 and HCl with alkaline compounds such as NH3 and/or carbonate materials. High enrichment factor of marine source for SO4^2-, Ca^2+ and K^+ indicated that large amounts of these ions came mainly from a non-marine source. Similarly, a high enrichment factor of soil for SO4^2-, NO3^- and CI also suggested that most of these ions did not come from soil source.  相似文献   
47.
塔里木盆地东南侏罗纪断陷盆地形成机理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基底断裂活动等因素.早侏罗世区域弱张性应力环境下断裂的活动是盆地形成的关键因素;NNE向右阶左行状排列的断裂控制盆地的平面展布;二叠纪的中酸性侵入岩规模反映了断陷盆地规模.在两重要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整体呈NE走向,断陷盆地内发育的早侏罗世次凹呈NNE向雁列式展布.盆地为典型的不对称箕状断陷盆地.演化划分为断陷期、断坳期和坳陷期,缺少结束充填期.  相似文献   
48.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将钻井、录井及实测资料相结合,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方法,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沉积特征和层序充填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油气地质意义。五峰-龙马溪组页岩野外沉积特征明显,识别度高,厚度60~130 m,下部为硅质页岩,向上砂质含量逐渐增加,岩性过渡为泥质粉砂岩。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岩性、沉积构造响应及海平面升降,可将五峰-龙马溪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对称发育,横向上连续性较好,纵向上特征明显;Sq1海侵体系域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沉积一套硅质页岩,Sq2上部开始发育高位体系域沉积,对应为泥质粉砂岩沉积,Sq3下部发育海侵体系域泥岩沉积,Sq4以高位体系域为主,发育泥质陆棚相炭质页岩沉积。五峰-龙马溪组在整个层序充填过程中受到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物源主要来自东南缘雪峰古隆起,早期的火山热事件为页岩中大范围硅化现象提供硅质来源的同时,为该时期浮游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促进了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中有机质的发育,为页岩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气源。   相似文献   
49.
页岩气的成气过程一直以来难以获得直接的地质证据,而厘清页岩何时生油何时生气以及这些过程对应的温度、成熟度指标对未来的南方页岩气勘探意义重大。脉体中的流体包裹体可以记录地质历史时期流体活动的特征,为恢复流体演化历史提供依据。本次研究选取了重庆秀山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页岩样品,采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的技术方法对页岩脉体中捕获的各类包裹体进行研究,共检测到3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分别为沥青+气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和烃气包裹体。这3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指示了页岩生气过程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重庆秀山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演化可以划分为初次生油阶段、原油裂解为湿气阶段、湿气二次裂解为干气阶段和页岩气散失阶段4个阶段。与酸性流体活动伴随的异常高温对页岩油向页岩气的快速转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对牛蹄塘组进一步的页岩气勘探应寻找曾经有过异常高温热流体活动并且在后期构造变形较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50.
利用鲁东南地区18个代表站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逐日天气现象、积雪深度资料,对近55 a来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鲁东南地区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山区多于平原和沿海,区域差异明显。21世纪00年代以前为多雪时期,以后为少雪时期。近55 a的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皆呈减少趋势,降雪由多转少的转折年份均在1993年,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分别出现在1987年、1986年。鲁东南地区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3月份强降雪量最大,平均雪深、最大积雪深度的最大月份分别出现在11月份、3月份。降雪时段为10月23日-次年4月28日,降雪的初终日西北部山区皆为最早。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雪深均存在3 a的周期,最大积雪深度存在4~5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