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780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11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杨梅学 Ueno  K 《冰川冻土》1999,21(3):233-236
利用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1998年5 ̄9月)D105站的降水资料,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月7日到9月18日,这104d中有81d产生降水,总结水量为279.2mm,每天平均降水量达3.45mm。可以认为6月7日左右为唐古拉山北坡D105站处夏季风爆发日。8月份降水量最大。为121.6mm,占观测期间总降水量的43.6%。在夏季风期间,季风降水存在着明  相似文献   
22.
章新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0,22(4):289-297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帽浅孔冰芯中(δ^18O)max代表该区夏季风盛行时的温度状况,它与全球海温(SST)、半半球500hPa高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被分析,对冰芯中(δ^18O)max产生重要影响的海洋相关区均位于海洋的洋流区域洋流汇合区,它们分别在赤道东太平洋、太平洋西风漂流、东印度洋热池、莫桑比克海流、北大西洋海流、加那利海流和大西洋赤道海流,其中位于低纬度海洋相关区的SST与冰芯中δ^18Omax呈  相似文献   
23.
利用自动站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江苏入、出梅指标对2018年南京梅雨进行讨论,分析导致当年南京梅雨异常的环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1)当年入梅偏晚、出梅正常,梅雨分布不均匀,总量偏少,其中南部异常偏少8成;2)前期南支槽活动频繁,副热带高压相比同期偏南,季节北跳偏迟,且南亚高压主体偏强,位置偏东偏北,导致入梅偏迟;3)入梅后,副热带高压大幅度北抬,南亚高压东伸明显,加之东北冷涡活动弱,使得冷暖气流交汇偏北,因此江苏沿江地区梅雨量偏少;4)南京地区的梅雨量与6-7月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跨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5)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南京中北部地区的梅雨量很可能偏少。  相似文献   
24.
本文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共18个模式的工业革命前实验和CO2浓度突然四倍实验,发现在CO2四倍强迫下,南亚夏季风环流呈显著减弱趋势,但减弱强度存在较大模式间差异.利用Webster-Yang指数和经向哈得莱环流指数的下降趋势表征SASM减弱强度,发现该下降趋势与欧亚大陆-印度洋之间对流层上层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值(EUTT-IUTT)高度相关.进一步利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发现EUTT-IUTT变化的模式间差异主要来自于大气动力过程,其次是云的短波辐射效应的贡献.地表潜热通量和云的长波辐射效应缩小了EUTT-IUTT变化的模式间差异.  相似文献   
25.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regional-scal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as well a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were simulated with a low-resolution version of 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Sea-ice (FGOALS-gl) model.The model was driven by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agents.Major features of the simulated past millennial Northern Hemisphere (NH) mean SAT variations,including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MCA),the Little Ice Age (LIA) and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20CW),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nstructions.The simulated MCA showed a global cooling pattern with reference to the 1961-90 mean conditions,indicating the 20CW to be unprecedented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the simulation.The LIA was characterized by pronounced coldness over the continental extratropical NH in both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simulation.The simulated global mean S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CA and LIA was 0.14°C,with enhanced warming over high-latitude NH continental regions.Consistencie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n regional scal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n hemispheric scales.The major features agreed well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SAT variations over the Chinese domain,despite some inconsistency in details among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s.The EASM circulation during the MC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during the LIA The corresponding rainfall anomalies exhibited excessive rainfall in the north but deficient rainfall in the south.Both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thermal contrast were enhanced during the MCA.This temperature anomaly pattern favored a stronger monsoon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26.
运用CSVD和联合CSVD等较新颖的统计方法,在去除/未去除ENSO影响的思路下,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没有去除ENSO信号(外部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异常分布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全区温度距平为正(负)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早)。在去除了ENSO信号的影响后,非ENSO全区一致型和SIODM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建立早晚的两个主要的印度洋海温分布型。对于非ENSO全区一致型的海温分布,当前期海温全区为负(正)距平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而对于SIODM型的海温分布,则当前期海温距平为西负东正(西正东负)的SIODM型时,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早(晚)。  相似文献   
27.
1998年南海、孟加拉湾夏季风期间动能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采用1998年加密观测资料经同化处理后得到的客观分析格点资料, 对南海地区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动能收支进行了诊断分析和对比, 得出: B区夏季风爆发, 其850 hPa区域平均总动能表现为爆发性增长, C区则表现为一个逐步增长的过程.越赤道气流通过南边界的动能输送对B区夏季风建立贡献很大, 西边界动能输入对C区夏季风建立也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季风盛行期, B区夏季风动能的发展维持主要是动能水平通量散度的贡献, 其中西边界动能的流入贡献最大, 孟加拉湾夏季风的变化主要为印度季风影响所致; C区夏季风动能主要是依靠其区域内动能制造来维持.对于850 hPa层, B区主要通过斜压过程制造动能, 正压过程破坏更多的动能, C区主要是正压过程制造动能.两区对流层高层都为动能主要流出区, 而对流层低层, B区为动能流入区, C区为动能流出区.  相似文献   
28.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和地表热源的气候效应是青藏高原气候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内容。大量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研究均表明这两个因子对亚洲季风有一定的预测意义,本文对此做了比较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进一步比较了青藏高原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东亚和南亚夏季降水的异同。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存在"三极型"和"南北反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原春季地表热源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主要影响东亚夏季降水"三极型"模态;在年代际尺度上它是中国东部出现"南涝北旱"格局的重要原因,而高原冬季积雪的作用相反。另一方面,高原冬季积雪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预测效果均要优于高原地表热源。无论是空间分布还是时间演变特征,高原冬季积雪与春季地表热源整体上均无统计意义上的显著联系。不断完善高原地面观测网和改进模式在高原地区的模拟性能,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高原积雪和地表热源影响亚洲季风物理过程和机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0.
论东亚夏季风的特征、驱动力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是以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对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驱动力和年代际变化所作的重新分析与评估。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东亚夏季风的基本特征;(2)东亚夏季风的驱动力;(3)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率与原因;(4)东亚夏季风与全球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有机部分,主要由来源于热带的季风气流组成,并随季节由南向北呈阶段性推进,它是形成夏季东亚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环流和降水系统。驱动夏季风的主要强迫有三部分:外部强迫、耦合强迫与内部变率,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外强迫(气候变暖、城市化、气溶胶增加等)是新出现的外强迫,它正不断改变着东亚夏季风的特征与演变趋势。海洋与陆面耦合强迫作为自然因子是引起东亚夏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太平洋年代尺度振荡(PDO)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AMO)的协同作用是造成东亚夏季风30~40年周期振荡的主要原因。1960年代以后,东亚夏季风经历了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相应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出现了“北多南少”向“南涝北旱”以及“北方渐增”的转变。最近的研究表明,上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与整个亚非夏季风系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在本世纪主要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季风雨带将持续北移,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出现持续性多雨的格局。最后本文指出,亚非夏季风系统相比于其他区域季风系统更适合全球季风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