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513篇
  国内免费   95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504篇
地球物理   184篇
地质学   1040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01.
华北和北京的酷暑天气 Ⅱ. 模拟实验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enn/NCAR 的MM5 中尺度模式对1999 年6 、7 月华北的两段高温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并利用模拟输出量对高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结果表明, 在利用了Nudging 同化以后, 中尺度模式能对整个过程作较长时间的模拟, 对高压的移动过程、强度和维持能较好的复制出来。分析结果表明, 大陆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是造成此高温酷暑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2.
杨明珠  陈丽娟 《气象》2021,47(4):499-509
2020年秋季,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的特点,但是季节内变率很大,9月降水"南多北少"、10月降水"中间多南北少",11月降水"北多南少"。环流特征显示,秋季欧亚中高纬度总体为"两脊一槽"型,季节内波动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持续偏强、偏大,西伸明显,但脊线位置的季节内变化大,9月偏南,10月略偏北,11月明显偏北。外强迫信号影响分析显示,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偏暖有利于副高持续偏强、偏大、偏西;而热带中东太平洋El Nino事件春季结束后于秋季进入La Nina状态的海温演变过程,对热带和副热带环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秋季(尤其是10月)副高偏北。9月降水"南多北少"的异常分布与南海区域对流活动偏弱、偏南导致的副高偏南有关。研究显示,海温外强迫演变以及热带对流活动季内变化的共同作用导致了 2020年秋季降水呈现出季节内变率大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3.
利用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735站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雨情信息对长江流域主要暴雨过程的区域性特征、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2016—2020年6—7月长江流域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高层主要受加强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高空低槽东移带来的梅雨锋影响,中低层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线、低涡、台风倒槽,边界层有一半的降水过程发生在暖区或受静止锋影响;(2)影响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形势分为纬向环流型、两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之间型、经向型和偏东气流型;(3)长江流域降水差异同副高脊线位置和夏季风北推进程以及短时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04.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副热带高压带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青藏高原上常规的台站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和研究了1993/1994年夏季5—8月青藏高原东部降水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993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还伴有准双周南北移动过程;而1994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5—8月副高脊线北移过程中,则主要伴有30—60d的低频变化的南北移动过程。同时,在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天气变化特征时,发现这两年高原东部的降水变化特征也有明显的不同,夏季高原上降水的活跃和中断与副高脊线南北移动变化有类似的特征。因此,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可能与高原东部降水的中断/活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5.
南亚高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亚高压研究工作的若干主要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南亚高压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406.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设计了一种多重处理的算法,从卫星云图提取定量信息,定量描述副高强度和演变趋势,并应用于预报业务。应用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具有客观、定量、自动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可客观定量地跟踪和预报副高演变,对做好广西前汛期暴雨预报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07.
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杨修群  黄士松 《气象科学》1989,9(2):125-138
本文用一菱形截断15个波的九层的CCM进行了一组数值试验,研究了南印度洋上马斯克林高压(以下简称马高)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高增强以后首先增强了45°E附近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及北印度洋西部的亦道西风,使得最大西风轴线北侧气旋性环流发展,降雨量增大。同时由于马高能量频散的结果,澳高也随之增强,从而增强了105°E—120E°处越赤道气流,使得南海菲律宾地区气旋性环流发展,降雨量增大。以上两方面使东亚西南季风和局地Hadlev环流增强,随而西太平洋付高增强。马高的增强不仅对邻近区域环流有短中期影响。而且使全球大气可以发生低频响应,在全球产生三个主要波列。一个是南半球的纬向波数3型,北半球有两个,主要的一个是从日本到美国东南部。文中对这一波列形成原因进行了讨论。 上述试验结果与观测研究结果甚为一致,因此马斯克林高压是影响南北半球相互作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流系统。  相似文献   
40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国家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等资料,对2020年雷州半岛出现的春夏连旱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华南地区,850hPa低层长时间盛行西南风,降雨分布时空不均,尤其是龙舟水明显偏少,是造成此次春夏连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9.
对2006年7月3日一次典型的渤海小高压与切变线相互作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渤海小高压的形成机制。渤海小高压是由于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它与南北支系统的相互作用、中低纬切变线的位置、日本海低涡中横槽的位置密切相关。渤海小高压的形成与其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条件关系密切,当华北到渤海地区没有明显的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并受明显的干区、正的沙氏指数区、能量低值区控制时,容易形成渤海小高压。  相似文献   
410.
夏季黔东南州局地暴雨与西太副高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黔东南州1996-2005年夏季发生局地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的特征、地形等的综合分析,得出9次局地暴雨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变化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SW气流均增强为急流,并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且特别有利的地形的强化作用,造成黔东南暴雨的落区不同.根据暴雨的不同落区,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即西部型暴雨、南部型暴雨、中部型暴雨、东部型暴雨.但中、南部型暴雨还有中低层低涡切变线配合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