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5篇 |
免费 | 299篇 |
国内免费 | 7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1026篇 |
地球物理 | 121篇 |
地质学 | 279篇 |
海洋学 | 256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99篇 |
2008年 | 97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11年NCEP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冬季(冬半年)热带西太平洋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MJO活动强年,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有异常气旋式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上空为较强的东风距平,赤道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上空是异常西风,西太平洋地区有较强辐合,从而导致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活动显著加强;而MJO活动弱年的环流特征相反。热带MJO以东传为主,有少量西传波动。在MJO活动强年,无论东传还是西传其时空谱值都显著大于MJO活动弱年,其中心频率较MJO活动弱年偏高。MJO活动的异常和海温及东亚冬季风紧密相连,在MJO活动强年,海平面气压和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表现为中高纬度的正异常和低纬地区的负异常,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中国大陆中部气温普遍偏低,同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台湾附近海域受强东亚冬季风影响,海表温度偏低,东太平洋上海温距平呈现La Ni?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MJO活动弱年上述特征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83.
穿透性对流是导致北半球夏季平流层低层南亚高压内水汽极值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关于副热带东亚季风区穿透性对流是否对平流层低层水汽等物质分布存在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2016年的武汉暴雨事件,采用Cloudsat和Aura 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卫星数据,分析了东亚季风区的穿透性对流活动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物质分布的影响。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云分类产品和Aura MLS卫星数据联合分析武汉暴雨过程中捕捉到1次穿透性对流事件,该事件发生于2016年7月4日05时(协调世界时)的穿透性对流,中心位于海上梅雨带区域。分析表明,这次对流穿透事件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物质分布有显著影响,穿透性对流活动影响到对流层顶以上的物质分布,具体表现是:首先,穿透性对流显著减少了局地对流层顶附近的臭氧含量,较之气候态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偏少32.53%;其次,穿透性对流能够增加局地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混合比含量,它通过更多的云冰粒子蒸发来增强局地平流层水汽含量,同时通过更强的垂直水汽输送来直接加湿平流层。此次穿透性对流事件对水汽变化影响较之对臭氧含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它使得对流层顶水汽混合比增加近乎一倍(98.15%)。因此,副热带东亚季风区的穿透性对流活动对于对流层向平流层的物质输送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长江中下游夏季(6—7月)旱涝的东亚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12(3):315-324
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5.
区域气候模式侧边界的处理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区域气候模式(SUNYA-ReCM),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侧边界处理方法,来探讨侧边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驱动区域模式的大尺度强迫场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及热带海洋大气研究计划(TOGA)的分析资料场。试验结果表明:(1)当模式的区域较大时,采用较小的侧边界缓冲区会在缓冲区与模式内部的交界处产生不连续;扩大缓冲区并且考虑不同尺度强迫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作用,可以避免这一缺陷。(2)更重要的是采用后一种方案,即减少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模拟大尺度环流场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模式更多地依赖侧边界来得到更真实的、对东亚夏季风降水起重大影响的一些气流,如副高、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无论是在大小上还是在雨带位置的演变上都能进行更好的模拟。 相似文献
86.
Tong ZHU Da-Lin ZHANG 《大气科学进展》2006,23(1):14-22
The effects of storm-induc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ooling on hurricane intensity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5-day cloud-resolving simulation of Hurricane Bonnie (1998). Two sensitivity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in which the storm-induced cooling is either ignored or shifted close to the modeled storm track. Results show marked sensitivity of the model-simulated storm intensity to the magnitude and relative 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hurricane track. It is shown that incorporation of the storm-induced cooling,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 causes a 25-hPa weakening of the hurricane, which is about 20 hPa per 1℃ change in SST. Shifting the SST cooling close to the storm track generates the weakest storm, accounting for about 47% reduction in the storm intens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storm intensity changes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use of coupled hurricane-ocean models for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相似文献
87.
88.
CMIP5/AMIP GCM simulations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a distinctive component of the Asian climate system and critically influences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e region.To understand the ability of AGCMs in capturing the major features of EASM,10 models that participated in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AMIP),which used observational SST and sea ice to drive AGCMs during the period 1979-2008,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with observations and AMIP Ⅱ simula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ME) of CMIP5/AMIP captur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monsoon circulation,and shows the best skill in EASM simulation,better than the AMIP Ⅱ MME.As for the Meiyu/Changma/Baiyu rainbelt,the intensity of rainfall is underestimated in all the models.The biases are caused by a weak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d accompanying eastward southwesterly winds in group Ⅰ models,and by a too strong and west-extended WPSH as well as westerly winds in group Ⅱ models.Considerable systematic errors exist in the simulated seasonal migration of rainfall,and the notable northward jumps and rainfall persistence remain a challenge for all the models.However,the CMIP5/AMIP MME is skillful in simulating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onsoon index (WNPMI). 相似文献
89.
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即SR)模态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SR模态正异常年,200 hPa亚洲急流在东亚地区比较弯曲,在中国新疆和环渤海地区500 hPa上分别有一个高度脊和一个高度槽,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以及日本以东500 hPa上有显著的位势高度正异常,风场异常与高度场配合较好。在对流层中低层的中国北方,有明显的下沉气流,在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以及日本以东,出现位涡负异常,而在朝鲜半岛附近,则有位涡正异常出现。中国环渤海地区降水偏少,而日本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在SR模态负异常年,200 hPa急流相对平直且更强,500 hPa的波列特征比正异常年更加显著,在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朝鲜半岛、日本以东分别有"-、+、-"分布的位势高度场异常。与正异常年相比,位于东亚135°E附近的正异常中心变得显著,在该异常中心的西侧和东侧分别有上升和下沉异常气流,对应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附近有较大的位涡负异常。在环渤海、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日本以东洋面上,降水分别出现偏多、偏少和偏多现象。 相似文献
90.
2013/2014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的可能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连续7年强度偏强,而2013/2014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突然由强转弱,原因可能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的异常有关,受2013年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影响,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弱,进而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弱以及我国气温偏高。季内,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显著,前冬偏弱,后冬偏强。受冬季风季节内变化影响,我国前冬暖、后冬冷;此外,前冬暖、后冬冷还受到北太平洋上空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影响,北太平洋地区的阻塞高压加强西移至日界线以西,导致东亚地区经向型环流加强,改变了前冬以纬向型为主的环流,前冬高纬地区堆积的冷空气向东亚地区侵袭。加之,前冬我国气温偏高,导致后冬我国多地降温显著,气温由偏高转偏低。而阻塞高压的西移可能与平流层环流的异常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