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696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014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of the Zhongwei Nanshan aeolian section situ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engger Dcsert, carbon-14 and TL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esults and paleoclimatic proxies such a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grain size, we inferred tha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experienced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Six oscillation events were identified: Oldest Dryas, Belling, Older Dryas, AllerФd, lntra-AllerФd Cold Period (1ACP) and Younger Dryas (YD). The summer monsoon was weaker during Oldest Dryas and Younger Dryas when the winter monsoon was stronger. However, during the B/A (BФlling/AllerФd) period, the summer monsoon strengthened, reflected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hen the winter monsoon also became stro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leoclimatic pattern established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Furthermore,the summer monsoon was nearly in phase with the climate changes inferred from the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of Greenland ice cores. It could be speculated that the variations of the sea ice cover in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 Hemisphere affected the high pressure of Asian continent and the changes of the winter monsoon inland. On the other hand,the sea ice cover variations might have indirectly caused the occurrence of ENSO events that has tightly been related to the summer monsoon in northwest margin of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  相似文献   
132.
本文根据2003-2009年1-5月和2011年1-5月西南大西洋海域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产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数据,利用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指数模型来预报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采用外包络法,利用作业次数与SST、SSH建立适应性指数(SI)模型,依据作业次数比重和产量比重来比较不同权重的算术加权模型(AWM),从而筛选出最佳模型,并对最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确定AWM(a=0.3,SST权重为0.3,SSH的权重为0.7)为最佳模型,当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大于0.6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93.23%,产量比重为89.28%,当HSI小于0.4时,作业次数的比重为2.12%,产量比重为3.35%。利用2011年1-5月的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对AWM(a=0.3)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HSI大于0.6的海域,各月作业次数比重均在91%以上,产量比重均在95%以上。研究表明,在阿根廷滑柔鱼渔场形成中SSH比SST更为重要,基于SST和SSH的AWM(a=0.3)能够较好地预测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中心渔场。  相似文献   
133.
张灵玲  谢倩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15,35(6):663-671
利用1958-2001年ERA-40再分析资料计算大气热源,统计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及其邻近海域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异的典型模态;利用线性斜压干模式,模拟了夏季大气对大气热源年代际异常的响应,揭示了大气热源年代际异常与1970s末期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来亚洲及其邻近海域夏季整层大气热源变异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位相转换发生在1970s中后期,这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时间一致;菲律宾附近海域和中国西南地区是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热源异常关键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最直接地表现为这两个关键区热源异常的共同作用,而赤道中东太平洋、赤道印度洋大气热源增强则通过大气遥响应机制影响菲律宾附近海域低层大气环流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变异起相反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4.
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非对称影响及可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9~2013年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10.7 cm(2800 MHz)太阳射电通量资料, 本文分析了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相关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在太阳活动的强、弱时期该相关关系存在很大差异, 在强太阳活动时期太阳活动变化与东亚冬季气候的联系更为显著, 而在弱太阳活动时期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微弱, 这表明太阳活动变化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特征。在太阳活动较强的时期, 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东亚中高纬对流层中层的大气环流倾向纬向型, 东亚大槽减弱, 850 hPa出现异常偏南风, 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以及冬季风减弱, 东亚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而在太阳活动较弱的时期, 太阳活动的年际差异与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几乎不存在显著联系。分析太阳活动较强和较弱时期纬向平均纬向风的差异发现, 其间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热带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差异可能是造成这种非对称影响的重要原因。在强太阳活动时期, 平流层行星波在太阳活动的异常增强年有异常的从极地向赤道的水平传播, 高纬地区E-P通量(Eliassen-Palm flux)异常辐散, 导致中高纬西风及北极涛动(AO)增强, 同时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 海陆热力差异缩小, 大气环流经向度减弱, 东亚冬季风偏弱。  相似文献   
135.
热带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1961 2009年99个气象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以及Hardley中心逐月海表面温度(SST)资料,采用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考虑扣除ENSO(El Ni珘noSouthern Oscillation)影响后,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和热带印度洋SST之间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冬、春季持续异常的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主模态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通常超前1~2个季节的暖(冷)海盆模对应5月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少),并且这种显著关系存在年代际差异,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两者关系不显著,之后两者关系加强,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的影响可能是热带印度洋海盆模"电容器"效应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6.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先兆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CMAP格点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站降水资料,通过合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2年东亚夏季风强度与其先兆信号的关系,并分析了热带海温异常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反映了2月200 hPa纬向风距平的主要模态特征 (EOF1),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 (高),2月亚洲地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 (偏南),东亚夏季风先兆指数偏强 (弱)。前期热带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明显影响,前冬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 (高) 有利于东亚夏季风偏强 (弱)。2月亚洲中纬度地区纬向风异常特征在春季不能持续,先兆信号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主要源自热带海洋。  相似文献   
137.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选取的两次事件分别发生在1984~1985年和1999~2000年,但强度有明显差异,其中前者为中等强度事件,而后者则为强事件。在两次事件过程中,暖池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但季节内变化有很大差异。对强事件而言,6月对流开始发展,异常值在7月达到最大,8月稍弱,这与La Ni?a年合成结果一致,表明La Ni?a信号主导了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在1984~1985年事件中,6月和8月对流偏强,7月偏弱,呈双峰型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减弱了太阳辐射,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中等强度La Ni?a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过程和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副高偏东,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  相似文献   
138.
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在始新世左右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日本海发生开裂;日本西南和中国板块北部发生顺时针旋转(20°);NNW向运动的太平洋板块突然改变方向开始NWW向运动;郯庐断裂带由强烈断陷造成快速冷却事件;渤海湾盆地出现地幔热异常开始形成裂谷系;阿尔金断裂开始脉冲式走滑;贝加尔湖裂谷开始形成。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日本海陨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39.
前言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14,38(4):615-615
正陶诗言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一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我们怀念他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攀登,怀念他为中国气象事业做出的卓越成就和重要贡献,更怀念他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力量。陶诗言先生是我国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科学大师。他一生为中国的天气学理论、天气分析以及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寒潮、东亚梅雨、东亚季风、卫星气  相似文献   
140.
夏季长江淮河流域异常降水事件环流差异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张庆云  郭恒 《大气科学》2014,38(4):656-669
长江、淮河同处东亚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大量相关研究基本是把江淮流域天气气候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然而对长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异常降水事件有各自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但环流差异及成因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物理量诊断和现代统计学等方法,重点分析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事件发生时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的差异及成因。研究指出: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500 hPa位势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呈现为南北向(东西向)的波列与东亚中高纬鄂霍茨克海阻塞频次增多(减少)以及200 hPa高度场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加强(减弱)、稳定(移动)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主要水汽来源与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造成西太平洋150°E~180°(阿拉伯海50°E~60°E)地区越赤道气流加强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异常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以及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