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6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131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167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34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江淮倒槽内常有边界层东南风急流出现,它的前方有中尺度的强降水。初生时,边界层东南风急流的中尺度特征比较明显。由于摩擦作用,沿江淮倒槽有锋生,它所强迫的次级环流,是边界层东南风急流的机制。  相似文献   
992.
东亚寒潮活动对下游爆发性气旋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淑清  高守亭 《气象学报》1993,51(3):304-314
本文研究了东亚寒潮过程与下游爆发性气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一个强寒潮过程及随后在西北太平洋上爆发性气旋生成的个例分析发现,寒潮过程相伴随的大环流调整给下游气旋猛烈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背景条件。当超长波槽与长波槽耦合加深时,槽前气旋迅速发展。大槽的加深使高空急流不断加速,大风区向低层扩展。出口区的次级环流也随着急流的加强而加强,它促使北侧低层气旋发展。对93次爆发性气旋作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绝大多数过程皆伴有上游的强冷高压活动。高压中心越强相应的爆发气旋也越强,甚至可以发生连续的爆发。绝大多数爆发性气旋发生在超长波槽前,强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向极侧。  相似文献   
993.
夏季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中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韧  罗来成 《气象科学》1993,13(4):417-426
本文从动力学角度分析讨论了夏季南海至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力作用和环流分布的变化对东亚副热带地区位势高度场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影响表现为热带地区的热力和环流作用对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具有一种遥相关的制约作用,而这种作用过程是通过上述热带地区激发出的天气尺度以上的准定常波列向东亚副热带地区传播来实观的。本文结果对一些天气观测事实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994.
冬季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东亚西风急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越赤道气流影响澳大利亚夏季风的低频变化,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则通过增强或减弱的高空辐散向北气流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995.
分析了1982年5~9月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发现鄂霍茨克海以北大陆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这种厚度低频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指数循环和大气环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指出中高纬度大气存在30~50天低频振荡,而且在大气环流的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我省1993年出现的9次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分布有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开始早,结束晚.开始与结束均出现于北中部;出现于偏北部的次数比偏南部的次数多;暴雨强度北部比南部大;持续时间较短,雨量较集中。上述特点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短期北挺西伸以跳跃形式为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了广西早春旱的大气环流特征和成因的物理原因。指出,澳大利亚高空的高压、副热带高压、热带对流活动及欧亚大陆高压脊等是影响广西早春旱的主要天气系统。早春旱年的南半球及中低纬度的环流系统主要是强澳大利亚高空高压、强副热带高压;中高纬是强高空西风急流,欧亚大陆高压脊偏西,冷空气活动路径偏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