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1篇 |
免费 | 460篇 |
国内免费 | 3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7篇 |
大气科学 | 537篇 |
地球物理 | 986篇 |
地质学 | 811篇 |
海洋学 | 293篇 |
天文学 | 51篇 |
综合类 | 101篇 |
自然地理 | 1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4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06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15篇 |
2006年 | 108篇 |
2005年 | 127篇 |
2004年 | 133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65年 | 9篇 |
1963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模型的地震采集参数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利用已有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根据地质任务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射线追踪模拟出单炮地震记录和自激自发射面,进而提出了一套对观测手系统的最大炮检距,首间距等参数进行论证的一些实用方法,所得结果验证了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正确性和观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论述地震学研究在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我国人工震源的观测在青藏高原、下扬子、大别造山带、华北地震区等获得了一批地壳细结构的成果,已广泛地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的层析成像取得了我国大陆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的图像。虽然大多数结果提供了地球动力学的背景,但就其分辨率而言还不足于进行有效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笔者认为,提高最终三维模型的分辨率是当前地震学研究的关键之一。美国的两个地震学研究小组根据各自研究工作,揭示了地球内核自转比地幔和地壳部分快,是地震学对地球科学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94.
敦德冰芯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祁连山敦德冰芯中近130来主要离子含量的实验测定结果,通过与高原其他冰芯的对比分析,确认冰芯中Ca^2 和CI^-可以分别作为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的指示器,从冰芯化学成分变化特征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近代环境演化特征。发现近代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干旱时期发生在1920-1940年,柴达木盆地蒸发作用在1890-1915年最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旱程度逐渐缓解,到80年代干旱程度达到130a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95.
有效提高探地雷达(简称GPR)数据的色谱显示速度是GPR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由文件头、位图信息头加住图数据组的BMP住图记录格式与由文件头加道数据组成GPR数据记录格式有很强的相似性。本文利用这种相似性,提出了一种有效提高GPR数据显示速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文件头和必要的文件信息生成住图信息,然后完成GPR数据到住图数据的变换,最后通过住图的显示来完成GPR数据的显示。这种方法减少了对磁盘的访问次数,数据变换在内存中完成,数据显示一次完成所以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显示速度。 相似文献
996.
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对长江流域持续暴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引证论述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对暴雨(强降水)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影响长江流域持续暴雨的大气ISO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成果。重点针对全球热带内外不同时间尺度的大气ISO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与长江流域持续暴雨之间联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评述,较为完整地总结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气候特征和全球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ISO对东亚副热带地区持续暴雨影响的已有认识,并结合2个半球的ISO与长江流域持续暴雨关系的研究现状,对未来暴雨(强降水)与不同时尺度ISO相互作用及其在10~30 d延伸期预报中的应用中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探讨,以期强调南半球ISO变化在全球和东亚副热带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夏季长江流域持续暴雨10~30 d延伸期预报和旱涝气候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分析地震记录多重分形谱的不同计算方法,引入一种新的多重分形概率测度概念,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时间序列多重分形分析的改进方法。该方法具有计算量小、计算时间短的特点,并同时也可以快速、有效地求出地震记录的多重分形谱。 相似文献
998.
随着煤炭资源的持续开发,部分煤矿上组煤已经开采殆尽,亟需开展下组煤的探测工作。受上组煤采空影响,下组煤地震波能量吸收和散射衰减严重,资料信噪比低,三维地震对采空区下组煤的探测尚属于探索阶段。以冀中能源东庞矿采空区下组煤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为例,采用“两宽一高”采集、高精度资料处理和属性体解释等技术,对不同年限采空区下组煤的探测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两宽一高”采集技术能够获取采空区下组煤的地震信息;振幅补偿、地震拓频技术使得9号煤反射波波组丰富、连续性好;采空区年限大于10年时,破碎岩层压实,相对稳定,下组煤反射波利于追踪,而小于10年时,岩层破碎未压实,导致下组煤反射波能量弱、杂乱无章。这一认识对于类似煤矿采空区下组煤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将城市道路表土样品进行粒度分级(全样、>63μm、63~30μm、30~11μm和<11μm),测定了各粒级组分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结果显示,微量元素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变化程度按照以下顺序依次递增:Sr<Rb<Ga<Y<V<Zn<Nb<Cr<Zr<Cu<Ni,Sr和Rb受粒度影响较小,Zr、Cu和Ni受粒度影响很大.绝大部分微量元素(V、Cr、Cu、Zn、Sr、Y、Zr、Nb)随粒度的变细含量趋于增加,而Rb则相反,Ni和Ga与粒度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Rb/Sr比值是一个基本不受粒度分选作用影响的化学风化指标,Zr/Rb、Cu/Zn、V/Cr和Ni/V比值受粒度的影响很大,Zr/Rb比值随粒度变细而明显增高.所有REE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分布规律和波动幅度高度一致,趋向于在细颗粒物质中富集.δEu明显受粒度的影响,随粒度变细,Eu从正异常向负异常演化.δCe在不同粒级组分中的变化不大,显示受粒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00.
福建罗源湾潮滩沉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滩地区是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利用潮滩沉积记录可以提取影响区域重大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历史变化。罗源湾潮滩中上部盐沼和光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罗源湾潮滩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盐沼内部和潮滩中上部光滩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别为5.41~45.00 μm和5.4~68.82 μm,但在不同深度出现多次沉积物变粗的现象;利用210Pb测试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96 cm/a和1.23 cm/a;近年来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潮间带地区沉积速率显著增大,互花米草的引种也进一步导致潮间带上部沉积速率增大。台风的强烈影响使得潮间带沉积出现间断,在沉积间断界面出现沉积物粒度变粗的现象,由此推断了近170年来显著影响罗源湾地区的台风事件沉积层的位置,并由此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根据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反演近百年来的对罗源湾产生重要影响的台风事件,也可以反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源湾经历的几次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