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4篇 |
免费 | 638篇 |
国内免费 | 11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5篇 |
大气科学 | 1119篇 |
地球物理 | 507篇 |
地质学 | 1923篇 |
海洋学 | 392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275篇 |
自然地理 | 1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18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214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14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197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220篇 |
2006年 | 195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66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2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92篇 |
1993年 | 57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2年 | 9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8篇 |
1961年 | 6篇 |
1948年 | 6篇 |
1947年 | 5篇 |
1946年 | 10篇 |
1943年 | 4篇 |
1942年 | 5篇 |
194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物理实验中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不确定度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一些表示方法。分析了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区别。最终给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相似文献
102.
用溃变理论做暴雨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溃变理论的第一道防线—溃变图分析了 1 999-0 8-1 1~ 1 2日出现在山东省境内的暴雨过程 ,发现溃变图不仅在暴雨的发生时间上有明显的指示信息 ,而且在判断暴雨的维持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反映 ,并且配合天气图不仅可用于单站的落时预报 ,也可通过分析控制环流的稳定性预报暴雨的落区及暴雨的维持与否 ,从而可判断特大暴雨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3.
104.
前人认为皖南地区加里东运动仅表现为抬升造陆运动。文中从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关系证据、盖层构造、劈理及变形变质程度,以及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开展研究。于皖南地区多处发现了上泥盆统与下伏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了区内发育加里东褶皱。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构造解剖,揭示了区内复式褶皱为加里东和印支两期褶皱叠加的产物。其中,加里东期构造样式主要为区域性开阔褶皱,规模巨大,其轴迹呈北东东向或近东西向延伸,然而,印支期构造样式为线性中常褶皱,规模较小,其轴迹主要呈北东向展布。应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研究区内的褶皱轴面产状、劈理产状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育加里东期、印支期等多期变形构造;并利用该法求得褶皱两翼优势产状,应用数学计算法计算出区内3期构造应力场特征值,显示华南地块自南而北向扬子地块俯冲挤压的陆内造山动力学过程。早古生代盖层造山属性为陆内造山。区内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属性的厘定和深入研究,对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存在于热带东太平洋赤道附近, 通常于每年的春末夏初出现, 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 波周期为20~40天左右, 波长约为1000~2000 km。本文利用一个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在赤道附近的热量输送进行分析, 表明赤道不稳定波产生指向赤道的热通量, 从而部分抵消了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由Ekman辐散和温度平流导致的强冷却效应, 维持热带地区的热量平衡。其对赤道冷舌区的增暖作用可以消除和减弱气候模式中热带东太平洋地区的系统性冷偏差, 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 对气候模式的改进和发展具有潜在贡献。赤道不稳定波还可以改变赤道海洋上空低层大气层结稳定度, 导致近地层强的风场辐合辐散, 并进一步影响大气混合层的温度、 风场等气象要素。模拟分析结果还表明, 赤道不稳定波对大气强迫产生二次响应, 改变赤道上空逆温层的垂直位移和逆温强度。研究赤道不稳定波对热带海洋气候及其海气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面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7.
青藏高原北部不冻泉移动冰丘及灾害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冻泉移动冰丘发育于青藏高原北部常年冻土区断裂破碎带,2001年仅在青藏公路东南侧形成1个小型冰丘,2002年在青藏公路西北侧形成低矮冰丘群,2004-2005年发展成为大型冰丘群,2006年移动冰丘的发育高度和分布范围进一步增大。不冻泉移动冰丘不仅穿刺青藏公路路基,破坏青藏公路桥涵结构,蚕食青藏公路路堤,影响青藏公路的交通安全;而且导致输油管道拱曲变形,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产生显著的灾害效应。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通过地下疏导或地表排放沿断裂破碎带上涌的地下泉水,能够有效减轻或防治不冻泉移动冰丘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108.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不整合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测井、录井资料,对陆西地区所有井的侏罗系西山窑组顶界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组合做了统计,并从中总结出7种具有代表性的不整合结构,对组成不整合结构的底砾岩、水解带、淋滤带的岩性特征、测井响应、孔渗特征做了系统的分析.通过研究7种不整合结构与油气的运聚关系认为,第Ⅰ种和第Ⅴ种不整合结构最易聚集成藏,第Ⅱ和Ⅲ种不整合结构较易聚集成藏,第Ⅳ种不整合结构也可以聚集成藏,第Ⅵ种和第Ⅶ种不整合结构不易成藏.最后指出,石南油田和石西油田之间未勘探区块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09.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过程中的垂直耦合过程及其机制,是一项隐含在TC生成关键因子——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条件下的,重要但尚未被解答的基础科学难题.文章通过实例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即使是发生在正压环境下的TC生成过程,仍然存在TC胚胎区的对流层中低层槽...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1°×1°资料,对2009年7月辽宁省3次局地短时暴雨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垂直速度场、θse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局地暴雨过程中,辽宁西部和北部的暴雨落区与上升速度中心对应,而辽宁东南部暴雨落区位于上升区边缘;露点锋、中α尺度低压和暖式切变线对三次短时暴雨过程起到触发作用;当T639降水产品预报降水时段内有大范围的小雨天气,说明将有弱的天气尺度强迫出现,此时应重点分析水汽辐合、高能舌和上升速度大值中心叠加的区域;如果该区域存在中尺度系统触发机制,则该区域可能是局地暴雨的落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