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4篇
  免费   1082篇
  国内免费   1689篇
测绘学   494篇
大气科学   2758篇
地球物理   468篇
地质学   1735篇
海洋学   1276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392篇
自然地理   54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72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398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286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1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193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家新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4):367-372
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著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2.
孙欢  王宁练  张泉 《冰川冻土》2023,(6):1703-1715
冰川内部温度与冰面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可由实测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耦合热传导-冰流物理模型及其相关反演算法是基于冰温-深度剖面重建冰面温度变化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通过构造理想条件下的数值实验,分析比较了最小二乘法、Tikhonov正则化方法和蒙特卡罗算法重建百年尺度冰面温度变化的实验结果。同时,以我国藏北高原腹地的马兰冰川钻孔资料为例,结合气象资料构造真实钻孔数据模拟实验。分别给出了三种反演算法重建10 a和40 a尺度的冰面温度变化结果,并讨论了不同算法的优劣性和适用性。两组模拟实验结果均表明:Tikhonov正则化方法是目前求解该反问题的最优方法。与其他算法相比,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各个时间尺度的重建结果与真实冰面温度变化吻合更好。另外,分别对重建百年和40 a尺度的冰温-深度剖面添加±0.02℃和±0.01℃的随机误差,研究发现Tikhonov正则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噪声干扰,相较其他算法得到的解更加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反问题中解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3.
2023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极涡强度较常年偏弱,欧亚地区及西北太平洋500 hPa槽脊位置与常年相近,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平均偏西且略偏南,强度偏强,范围偏大。6 月,我国东部和北部近海海域出现3次海雾过程,7月和8月无大范围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10个,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极值强度显著偏强。6月生成1个远海转向台风;7月生成3个台风,其中2个台风登陆我国;8月台风活动频繁,生成台风6个,其中有2个在9月登陆我国。全球其他海域有20个编号的热带气旋生成。我国近海出现6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影响5次,江淮气旋入海影响1次。浪高超过2.0 m 的大浪过程发生12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温度较常年平均偏高,台风活动对海浪和海面温度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4.
为加强海表温度对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影响的认识,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海温数据,选取1979-2019年期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了海温和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约90%的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快速加强总次数的32.8%和56.4%,绝大部分热带气旋以跨越1个强度等级的快速加强为主,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到台风和由台风快速加强到强台风是出现次数较多的两种情况。(2)夏季大于28℃,秋季大于27.5℃的海表温度条件有利于热带气旋快速加强,较低强度等级的热带气旋需要更高的海表温度(> 29℃)才易出现快速加强;热带气旋快速移动有利于其中心处海温维持较高状态。(3)海温的时间变率在±0.2℃/(6 h)内,水平空间梯度低于0.4℃/(°)是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有利条件;热带气旋强度越强,越需要平稳的海表温度环境。(4)热带气旋处于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时,仅利用海表温度条件对其是否发生快速加强的判断准确性较好。这一工作量化了有利于热带气旋加强的海表温度环境,为业务上基于海表温度定量预...  相似文献   
995.
陶亦为  张恒德  代刊  董全  周军  刘珺 《气象》2023,49(12):1532-1541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再分析资料(ERA5)构建模式气候,应用ECMWF集合预报,采用“集合预报标准化异常预报法”,针对最高和最低气温构建中国地区集合平均异常温度预报和异常温度概率预报产品,并与极端预报指数(extreme forecast index,EFI)开展检验和对比分析预报性能,并基于“异常温度影响矩阵”,构建了异常温度影响程度预报指数,通过异常温度事件个例探讨相关产品的预报应用。结果表明:基于ECMWF的ERA5和集合预报构建的集合平均异常温度预报产品对我国夏季和冬季异常温度事件均有比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性能好于或接近EFI,可作为业务上对异常温度事件预报的支撑产品。异常温度概率预报产品可以体现集合成员中的预报异常温度事件的信息,在中期预报时效对发现早期异常温度事件信号有优势,并可反映对异常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信息。异常温度影响程度预报指数结合了异常天气概率预报信息和异常程度预报信息,可对异常温度时间给出客观定量的预报结果,对一次异常低温事件的个例预报证明该指数有比较好的预报效果,对异常温度事件的预报和早期科学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和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997.
经验方法研究下垫面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0s以来,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加剧,研究下垫面变化对流域产汇流规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河流域中紫荆关、阜平两个流域分别用经验方法进行洪水模拟演算,并把洪水资料按照年代不同分时段,建立P+Pa~Rs相关关系图,分析流域下垫面变化对降雨径流相关关系的影响.建立产流量R与洪峰Qm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比较不同年代的趋势线发现,在产流量相同情况下,1980s后的洪峰流量较1980s前有所减少,说明海河流域的调蓄作用有增强的趋势.同时建立流域下垫面条件改变后产流量与洪峰变化幅度的相关关系,发现流域产流量变化与洪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研究温度如何影响流体以及在孔隙介质中的弛豫时间对准确利用井下高温核磁共振数据进行原油黏度评价、储层物性评价等十分必要.对于自由状态液体,在不含顺磁性物质时其弛豫机制主要来自于分子内核自旋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本文概述了由这种相互作用导出的自由流体弛豫BPP理论,总结归纳了依据BPP理论建立的原油弛豫时间与黏度、温度相关的经验模型;当原油中含有沥青时,由于沥青基团内包含顺磁离子,弛豫机制发生转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含沥青原油弛豫机理以及核磁共振随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在表面含微量顺磁离子的孔隙介质中,表面弛豫一般主导核磁共振响应,本文详细介绍了表面弛豫理论发展历程以及各类理论在温度影响表面弛豫方面给出的不同观点,特别是基于Korb模型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流体在玻璃珠表面弛豫时间具有不同温度特性的原因.此外对于具有多种造岩矿物和复杂孔隙结构的岩石孔隙,弛豫受温度影响机制复杂,本文概述了岩石孔隙流体弛豫时间受温度影响的实验探索进展并指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最高古温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页岩的热演化过程与其经历的古温度史相关,最高古温度决定它的最终热演化程度.本文利用古温标方法恢复了川东地区古生界主要泥页岩层系经历的最高古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在距今80—90Ma时达到最高古温度,龙潭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50~220℃,龙潭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60~230℃,龙马溪组顶面最高古温度160~250℃,五峰组底面最高古温度170~260℃,筇竹寺组顶面最高古温度210~320℃,筇竹寺组底面最高古温度210~320℃.各层最高古温度平面展布特征相似,最高温出现在涪陵—丰都一带,向南与向北温度均呈降低趋势,在达州—开江一带局部出现较高温.此外,结合川东地区古热流史分析认为,川东古生界泥页岩热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现今处于高-过成熟状态,达到最高古温度后生烃作用停止.川东地区经历较高的最高古温度随后快速抬升剥蚀有利于页岩气的成烃与成藏.  相似文献   
1000.
红树林孢粉-气候因子转换函数恢复古环境的可行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树林是一种对温、盐、流及土质等均具严格要求的植被类型,对定量化研究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广西英罗湾、北海洞尾的红树林表土中孢粉的研究,初步建立起红树林植物孢粉-气候因子的转换函数,将之运用到位于英罗湾的典型钻孔D325的孢粉资料中,获得该孔所记录的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年降雨量以及最高盐度等气候环境指标的变化,同时,与由孢粉分析获得的D325孔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7个气候变化阶段相对比,发现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利用对环境反映灵敏的红树林孢粉为信息源,建立与环境气候因子的关系,定量恢复环境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