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Specimens of fossil wood preserved lignified in Pliocene brown coal and identified as Pinus armandii Francher come from an opencast coalmine at Longling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ossil wood isolated using liquid column chromatography seven compounds (1-7) including a new fluorene derivative named 11,11-dimethyl-11H-benzo[b]fluorene. A further 28 volatiles were detect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methods, including MS and 1D and 2D-NMR techniques elucida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even compounds. Two types of natural products, isopimara and stilbene commonly occuring in extant and Pliocene fossil P. armandii indicate phytochemical fidelity during burial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in sediments. Discovery of stilbenes that can inhibit the activities of wood-destroying fungi in the Pliocene P. armandii prompt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hemical preservation of this Pliocene fossil wood of P. armandii in brown coal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resence of inner natural inhibitors against wood-destroying fungi.  相似文献   
102.
《地球》2011,(11):47-47
研究第四纪时期环境发展演变的科学,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替等方面,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第四纪的时间范围从上新世末(距今约248万年)至今。  相似文献   
103.
二连盆地含矿建造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二连盆地地质发展史、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后生改造作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基本演化阶段:晚白垩世阶段(K2)、古新世一始新世阶段(E1-2)、渐新世一中新世阶段(E3—N1)和上新世一第四纪阶段(N2-Q)。其中每一阶段依据古构造、古水文地质图及古气候特征,将盖层后生改造作用划分还原型和氧化型两种基本类型。对第一类型,划分出油气区、还原剂迁移方向和呈现还原后生改造作用的地区;对第二类型,划分出含氧含铀潜水运移方向和含氧含铀层间承压水运移方向。这对评价二连盆地的铀成矿远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本刊讯(段金平)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年龄到底多大?300万岁!据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蔡向民介绍,通过对永定河冲洪积物的研究发现,永定河最早的沉积物——泥砾岩为上新世形成,年龄约300万年。  相似文献   
105.
残存于济南市历下区龙洞一带下古生界出露区岩溶负地形中的砾岩体,总体呈浅褐灰色,由砾石及胶结物组成。灰岩、白云岩砾石,砾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一次圆状,燧石砾、褐铁矿砾成熟度高、磨圆度好,表面光洁,呈蜡状光泽,钙质孔隙式及接触式胶结,已硬结成岩,砾岩体与周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初步认定其为新近纪上新世一第四纪更新世白彦组沉积,这一新发现填补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的一项空白,为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6.
正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大陆地壳,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新生代高原。目前有3种主要的机制被用于解释其地壳增厚过程和高海拔地形的形成:增厚地幔岩石圈的减薄、陆内俯冲和地壳流动(或通道流)。产生上述争论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壳、岩石圈地幔热演化资料的缺少,以及地壳物理观测到青藏高原地壳15-50km深处的低速层和高导层的多解  相似文献   
107.
杨永 《甘肃地质》2023,(2):22-29
研究区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盆地内,通过对钻探成果资料和地质剖面资料研究,综合分析了漳县岩盐含矿地层特征和盐矿层赋存规律。结果表明漳县岩盐矿属内陆湖泊型沉积,受喜山运动控制影响。盐矿层主要赋存于新近纪上新世临夏组上段(N23)和中段(N22)灰(黑)色钙质泥岩、泥灰岩中,圈出含盐矿层4层。结合区内盐矿沉积旋回、赋存规律等特征,圈定2个找矿靶区,对下一步漳县岩盐矿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南海北部近6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148站位1000余个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首次在南海将氧同位素地层学应用到距今约3Ma前,并揭示了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古海洋学变化.底栖有孔虫δ18O表明南海深层水在约3.1Ma之前受温暖的太平洋中层水影响较强,在约3.1~2.5Ma之间显著降温,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而浮游有孔虫δ18O反映的早、中上新世表层水的几次降温可能与南极冰盖波动有关,只有在约2.2~0.9Ma之间不可逆转的阶梯状降温才可能是对北半球冰盖形成与增长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9.
本文主要描述和讨论了四川省攀枝花市沿金沙江分布、并以炳草岗地龙箐剖面为代表的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下伏的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河流相成因.根据前人对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为4.2/3.28~2.6/2.12/1.78 MaBP的上新世中、晚期或至早更新世早期,表明其下伏厚达50 m的砾石层的形成时代约为4.2~4.5/5 MaBP的上新世早期.早上新世金沙江河流相砾石层在接近金沙江谷底位置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很早就已经从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下切了2000 m以上、已在接近其现今谷底的位置上存在.这对于探讨古金沙江的河谷发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报道了应用SHRIMP技术测定云南腾冲地区龙川江河谷附近上新世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岩的年龄结果。该区粗面安山岩与粗面岩的喷发时代接近,形成时代为2.81Ma±0.11Ma,属上新世。该区火山岩具高钾钙碱性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Zr、Th、Hf)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而与遭受地壳混染的软流圈源大陆玄武岩相类似,是在板内拉张环境下地幔岩浆混染了大量下地壳物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