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92篇 |
免费 | 1222篇 |
国内免费 | 13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94篇 |
大气科学 | 693篇 |
地球物理 | 1320篇 |
地质学 | 2978篇 |
海洋学 | 774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692篇 |
自然地理 | 3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446篇 |
2022年 | 556篇 |
2021年 | 604篇 |
2020年 | 437篇 |
2019年 | 532篇 |
2018年 | 375篇 |
2017年 | 447篇 |
2016年 | 426篇 |
2015年 | 468篇 |
2014年 | 676篇 |
2013年 | 504篇 |
2012年 | 574篇 |
2011年 | 523篇 |
2010年 | 447篇 |
2009年 | 488篇 |
2008年 | 507篇 |
2007年 | 446篇 |
2006年 | 397篇 |
2005年 | 372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298篇 |
2002年 | 298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0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22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69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7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热红外遥感技术使大范围、快速地监测渤海海冰表面温度成为可能。然而,目前绝大多数遥感器都是小视场角的,只对海冰在某个方向上的辐射能量进行了测量。由于自然界的海冰大多数都是高低起伏的、不平坦的,如果近似地认为遥感像元尺度内各部分温度是相同的,有时会带来较大误差。在盛冰期的渤海辽东湾东岸固定冰区,分别用3D激光扫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自计温度计测量了渤海海冰的表面形状、辐射亮温和真实温度。结果表明,由于海冰表面粗糙,会形成三维非同温像元。同时,也会导致传感器在粗糙海冰的各个部分的局部观测天顶角与整体观测天顶角有所不同,造成粗糙海冰与平整海冰的方向辐射特征有较大差异,平整海冰更接近理想平面,粗糙海冰更接近朗伯面。 相似文献
84.
结合多核CPU硬件PC平台,设计了一种海底三维声学图像实时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声学前端信号处理子系统、数据传输控制子系统和PC客户端图像处理系统三个部分。声学前端信号处理子系统统根据接收到的多路声学换能器信号,通过两级FPGA信号处理,采集多通道水声信号,进行实时电子聚焦波束形成。为了解决海量声学数据快速传输问题,数据传输控制子系统未采用传统用户空间TCP/IP传输机制,而是直接通过嵌入式PowerPC处理器在Linux内核态采用DMA通道进行声学数据转发,减少系统调用和数据拷贝开销,有效提高网络传输效率。针对海量声学数据实时处理需求,PC客户端图像处理系统通过对复杂、耗时的单帧重建和数据拼接算法模块根据声学数据点的角度范围进行等分分割,对每个子范围声纳数据采用多线程并行处理,均衡多个CPU核之间负载,实现高性能三维声学图像实时处理。通过室内水池和湖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高效地进行三维声学图像采集、传输与处理。 相似文献
85.
86.
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热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2)
采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天气图等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RAMS4.4)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2008年12月4~6日发生的一次海效应暴雪的时空分布和三维热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渤海海效应降雪并非传统认为的仅发生在蓬莱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而是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莱州湾、渤海中东部和黄海西部洋面上;降雪源地有暖海面和陆地,即莱州湾、渤海中部至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2)浅层对流是海效应降雪的重要热力特征,当强冷空气流经渤海时,暖海面通过湍流交换等作用向冷空气底层输送感热和潜热,使得低层增温增湿,产生对流层中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3)冷空气的强弱影响渤海暖海面及山东半岛地区的垂直热力结构,导致降雪强度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海气温差与热通量成正比,初期冷空气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小,海面上空的暖湿层浅薄,不稳定能量弱,产生的降雪量小;中后期冷空气强盛,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大,暖湿层较为深厚,不稳定能量增强,导致降雪强度和降雪量大。(4)与单一要素温度和湿度相比,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的水平分布对强降雪落区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强降雪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脊线附近。 相似文献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