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113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31.
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从各化石产地主管部门林林总总的管理办法、条例和规定中,可以看到加强化石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各地的自然保护区也相继建立起来,使化石资源保护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532.
利用1971~2019年羌塘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9a自然保护区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80a(2021~2100年)大气和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大气融化指数(ATI)、地面融化指数(GTI)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减少;大气冻结指数(AFI)和地面冻结指数(GFI)的分布规律不明显,但最大值均出现在安多站,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站点。(2)近49a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以?8.97℃·d·a?1、?10.45℃·d·a?1的速率显著减少,ATI、GTI则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7.05℃·d·a?1和11.38℃·d·a?1,地面冻融指数的变化率大于大气冻融指数的变化率。与青藏高原对比,自然保护区AFI、GFI减幅小,ATI增幅接近,GTI增幅大。(3) AFI、GFI在1970s~1990s为正距平,2000s~2010s为负距平,表现为逐年代递减的变化特征;而ATI、GTI相反,呈逐年代递增的变化特征。(4) AFI、ATI、GFI、GTI分别在2001年、1993年、1999年和1998年发生了突变,ATI突变时间最早,较AFI偏早8a。(5)自然保护区冻结指数FI减少,融化指数TI增加,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加、平均风速减小密切相关,还与积雪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有关。(6)未来80a,RCP4.5排放情景下自然保护区AFI、GFI分别将减少322.8℃·d、357.6℃·d,ATI、GTI依次增加262.2℃·d、419.7℃·d;RCP8.5排放情景下,冻融指数的变化率更大。   相似文献   
533.
“三江源”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的湿地分布和生态环境变化受到长期的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量逐年减少,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综述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湿地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湿地影响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534.
2010年7月19日~8月5日,在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一处鹭类繁殖地。描述了鹭类繁殖地特征并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35.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00~2009年覆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MOD09A1和MOD13Q1数据集的相关数据,该保护区1:5万DEM,并结合2008年9月采集的野外湿地数据,进行了基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改进型调整植被指数(MSAVI)、地表水分指数(LSWI)、海拔和坡度5个参数的保护区湿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4700m且坡度≤4°的佩枯错、浪强错、多布扎等湖泊密集的高原湖盆地区、佩枯错与浪强错之间的平原地带和保护区中部及北部坡度较缓的河谷地区,大部分湿地分布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内;2000~2008年保护区湿地以季相变化为主,6~9月(湿季)湿地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6~9月湿地面积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0.1%;坡度和海拔是影响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和提取该地区湿地空间分布范围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536.
以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周边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选择竹塔村和船场村为研究对象,按滩涂承包户、鱼塘养殖户及农户3大类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经济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依赖方式主要有滩涂承包、讨小海、受雇捡拾海产品及鱼塘养殖。用依赖系数作为衡量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的指标,从3个层面来分析依赖系数,一是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船场村两村依赖于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经济收入成份分别为48.4%和51%;二是以户为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调查样本依赖系数D>50%的占总样本数的46%,船场村为41%;三是以不同调查群体为单位的层面,滩涂承包户及鱼塘养殖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非常高,接近于100%,而对于农户来说,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相对低一些,在其经济收入超过全村平均值的群体中,农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依赖系数大于50%的,竹塔村占6.3%,船场村占16.7%。村民的经济收入结构中,依赖于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的经济成份占有重大比重。提出政府应该鼓励村民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使得村庄与保护区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37.
界定了大武夷山区域的范围,阐述了其生态特征及其地位.对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然保护区呈分散性岛状分布,具明显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受到明显限制;(2)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还未得到根本改善,许多重点保护物种仍呈减少态势;(3)自然保护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提出了大武夷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概念性设想以及需要着重解决的5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38.
三江源区生态型产业的发展与示范区建设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创琳  刘海燕 《山地学报》2006,24(6):744-760
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区域建设的双重目标出发,分析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首先,分析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产业在我国西部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在青藏高原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及在青海省生态型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战略影响,阐明三江源地区发展生态型产业的重大意义;接着分析三江源地区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发现三江源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区,气候高寒干燥,并将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青海省及全国发展水平作比较,认为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脆弱独特的高寒降效特征。分析该地区经济结构,发现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表现出粗放落后的经济特性,产业结构过分单一,地区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农牧经济,由于过分的依赖畜牧业和采矿业等资源开发型产业,本地资源开发很大程度上只进行初步利用,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程度低,各产业链单一、短小,前向产业、后向产业和侧向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中下游产业不发育,产业发展呈现封闭性、源头性、粗放性的特征。再者,该地区发展畜牧业经济产生的效益远小于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生态经济效益,旅游经济发展中旅游设施和开发靠基本靠外来投资,实际上造成经济效益在地区经济贡献中流失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投入漏出特性。另外,从三江源地区的人口承载统计数据发现,该地区长期处于人畜超载特性,人口超载和利益驱动加剧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重点。整体发展思路立足于生态地区生态保护,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针对三江源保护区的特殊性和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分阶段、分层次(核心层、缓冲层、试验层、外未层)提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保护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产业体系和产业结构培育方案,建设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推进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民经济的生态化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并对建设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对实施效果进行滚动预警。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生态、生产、生活共同繁荣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中“三个转变”的整体思路。即引导产业结构由单一畜牧业向林牧业-加工业-旅游业的多元化生态产业结构转变,建立生态型产业体系;引导产业结构由投入楼出型向投入产出型转变,推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产业结构由生产-生活型向生态-生产-生活型转变,推进国民经济生态化。进而提出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和延伸生态型产业链,选择优化现代草畜业、现代医药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型产业结构体系。文章进一步深入,提出生态农林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与重点;生态型城镇建设目标与重点;与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生态城镇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移民的重点与方向以及生态能源建设与发展方向。鉴于三江源地区面积广大,地域辽阔,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首先必须选择典型地区先行试验示范,在积累示范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向周围广大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为此,建议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综合保护与建设方案,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立足这些重点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及组合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宗教民俗风俗、发展潜力和前景等,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若干个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重建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区,对这些示范区提出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指明示范区内容、示范方向、示范重点和示范技术,提出各示范区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模式。立足当地优势,提出要重点建设生态林牧业(种植、养殖、水利等)、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生态科研产业示范区5种类型。为保障三江源地区从保护和建设的双重角度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型产业体系建设步伐,还从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障、空间管制、经费支持保障、动态滚动评估与滚动监测预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39.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应保证保护区内的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和原始性和景观的完整性,核心区内应禁止旅游开发;缓冲区的旅游开发,首先要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确定合理的旅游客规模,对生物,自然景观及当地原始的人文景观进行严格保护,对旅游造成的各种污染进行和清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40.
扎龙自然保护区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为主的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保护区。随着的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保护区内地表水体受到污染,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严重的影响了鹤类等珍禽的栖息繁殖。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迫在眉睫。本言语阐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水现状,分析了污染途径,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旨在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