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27篇 |
免费 | 1204篇 |
国内免费 | 5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77篇 |
大气科学 | 493篇 |
地球物理 | 354篇 |
地质学 | 1990篇 |
海洋学 | 652篇 |
天文学 | 96篇 |
综合类 | 514篇 |
自然地理 | 5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10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232篇 |
2021年 | 298篇 |
2020年 | 256篇 |
2019年 | 264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198篇 |
2016年 | 201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350篇 |
2013年 | 225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85篇 |
2010年 | 254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284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231篇 |
2004年 | 179篇 |
2003年 | 140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44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38篇 |
1997年 | 115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97篇 |
1994年 | 124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57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43年 | 2篇 |
1941年 | 13篇 |
193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开展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划分是提高采煤沉陷预计精度的有效途径。将影响采煤沉陷地质因素总结为构造介质、构造界面、构造形态和构造应力4个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的内涵,确定了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分类的指标。认为煤矿区构造环境突出采煤沉陷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按照构造介质的不同,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浅埋介质型和深埋介质型;按照构造界面的不同,将其分为连续型、似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按照构造形态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近水平型、倾斜型和褶皱型;按照煤矿区构造应力的性质,把煤矿区构造环境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挤压构造型和拉张构造型。以铜川矿区为例,对煤矿区构造环境类型做了划分,铜川矿区以A型构造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92.
通过Ontong-Java海台KX97322-4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的Mg/Ca海表温度(SST)并结合其 δ18O得到过去约200ka B.P. 以来当地水文(盐度和降雨)指标,结果表明从MIS 6期以来,热带太平洋暖池区温度变化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波动,降温幅度超过3℃.通过与赤道东太平洋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在过去冰消期和冰期中的升温阶段呈现出类 El Niño 的状态,向两极输送水汽和热量.在冰消期,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全球升温,全球冰量下降.在冰期中升温阶段(MIS 6)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降低时全球冰量却持续增加,可能此时输送热量不足以使两极冰川融化,带来的水汽又促进了两极冰川的形成.通过与中国石笋记录和热带降雨记录对比,表明热带太平洋纬向温度梯度的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降雨状况,热带太平洋类ENSO过程可能对ITCZ的变化存在内部系统调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2008年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地震滑坡300余处,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研究其发生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防灾减灾的实用价值.经收集分析已有地震滑坡的研究成果及多次深入现场调查,本文发现众多大型地震滑坡发生时都伴随有区别于汶川主震的地面震动,并将其称为滑坡地面震动,简称滑坡震动.本文在论述滑坡震动依据、成因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滑坡震动力与主震力的组合情况及其对大型地震滑坡的影响不同,将汶川地震滑坡划分为3种类型:主震型地震滑坡,迟震型地震滑坡和同震型地震滑坡.认为主震型地震滑坡在主震结束前滑动,其主导失稳力学因素为主震力和重力,无滑坡震动或可忽略; 同震型地震滑坡亦在主震结束前滑动,但其主导失稳力学因素除主震力和重力外,滑坡震动力起重要作用; 迟震型地震滑坡在主震结束后滑动,主导失稳力学因素为滑坡震动力和重力.认为大型地震滑坡地面震动的发生与活断层导致地震类似,据此提出了滑坡震动加速度的估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各类型地震滑坡的启程剧动机理. 相似文献
94.
95.
通过对川西高原草原地区的东北寨、马脑壳和哲波山金矿区的研究,总结该区的特殊的弱酸性偏还原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并研究不同组元素的贫化和富集,不同粒级、不同深度的元素变化规律,提出金砷锑汞钨等元素是该区金矿的主成矿元素,总结出该区的表生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6.
97.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运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有机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开展大陆碰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现代表生过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完成研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项目取得如下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进展: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青藏高原整合构造模型与成矿成藏评价;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周边环境变化事件及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与预测;高原土地覆被变化、恢复整治及管理。 相似文献
98.
本文主要讨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的成因和沉积特征。扇三角洲是由风暴型流量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通常是由湍急洪水控制的。这两种三角洲象正常的三角洲那样经受过海洋的改造。根据沉积过程和海洋改造的性质,可把三角洲体系划分为9种类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对勘探石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前陆盆地和板内裂谷沉降盆地中,人们发现扇三角洲常常形成聚集油气的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99.
利用新疆北部山区雷达遥感数据,通过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增强,生成雷达遥感假彩色合成影像应用于岩性判释。对不同岩性岩石,利用极化雷达提供的地表岩石的多种散射信息作为输入进行计算机神经网络分类,岩性识别分类的总精度为62.6%。与常规雷达数据分类对比,分类精度与岩石识别正确率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0.
试论火山岩储层的类型及其成因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胜利及辽河油田最新资料,提出了一种火山岩油气藏储层分类方案,共分为火山熔岩型、火山碎屑岩型和潜火山岩型3种类型。其中火山碎屑岩型又可分为正常火山碎屑岩型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型两种亚类型;潜火山岩型分为隐爆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两种亚类型。文中结合实例对各种类型储层的成因机制、空间展布特点以及储集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