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11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用窗口法估计不连续面的连通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不连续面与窗口交切的必需而充分的条件,推导了不连续面迹长、间断长和不连续面连通率的估算公式,通过实例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2.
PowerBuilder 8.0中C/S模式应用过渡到B/S模式应用的实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PowerBuilder 8.0中各种B/S解决方案的优劣,探讨了适用于已有C/S模式应用过渡到B/S模式应用的实现方法,以及利用ASP技术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测览器隐藏底层实现方法的技术,并给出了C/S模式应用过渡到B/S模式应用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3.
泥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庐枞盆地的西北部,属玢岩型铁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基础地质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泥河铁矿床的形成与辉石闪长玢岩顶面形态关系密切。本文选择泥河铁矿床闪长玢岩为研究对象,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采用离散光滑插值法建立成矿岩体的精细三维模型,重现了闪长玢岩体的形态特征,将三维模型离散化后提取岩体顶面并通过三维形态分析方法进行数值分析,提取了岩体表面的隆起、凹陷形态,并与已知矿体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矿床成矿岩体隆起形态与矿体位置的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多次实验确定最佳表达的滑动窗口尺寸和与成矿岩体形态有关的找矿指标,结果证明利用10×10个单元的滑动窗口可以识别80%以上矿体。本文对三维成矿预测中三维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探索,证明成矿岩体三维形态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这一方法可直接应用于与泥河铁矿床类似的玢岩型铁矿床三维成矿预测中。  相似文献   
44.
航空重力测量中FIR低通滤波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重力测量数据中含有大量的噪声,需要采用FIR低通滤波器来提取实际的重力异常信息.结合一组实测的航空重力测量数据,讨论FIR低通数字滤波器截止频率和滤波器长度的确定方法,研究了无效数据的删除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窗函数设计的滤波器的数据处理性能,得出了在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汉宁窗和海明窗设计FIR低通数字滤波器可以满足重力场信息提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5.
王杰  姜毅  梁石 《山东地质》2012,(4):45-49
该文介绍了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籍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简单的地籍管理与查询平台。系统集成了现代电子地图预览、简单的查询与分析以及3D数字威海预览等功能,充分利用了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的成图数据,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46.
刘国臣 《沉积学报》1998,16(4):14-20
沉积波动过程是地壳波状运动的具体表现,它是各种天文因素、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沉积波动过程的时空演化控制着地层层序的时空展布特点。在介绍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概念、技术思路、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沉积波动曲线在剖面上的预测功能及对沉积-剥蚀过程起止时间、不整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震旦系至第四系各主要构造层的地层展布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试图将沉积波动特征的研究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地层格架-沉积波动特征连井对比图的概念和编制方法,该类图件能直观地反映多期不整合的存在及不整合间断的时间,并能直观地反映各层序的时空分布,而且能够解释地层格架的形成过程,进而进行成因分析,是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结合的一种具体、有益的偿试。  相似文献   
47.
The Abor volcanics outcroping in the core of the Siang window in the Eastern Himalaya comprise voluminous mafic volcanics (47%-56% w(SiO2)),with subordinate felsic volcanics (67%-75% w(SiO2)).The felsi...  相似文献   
48.
A worldwide data set of more than 500 humic coals from the major coal-forming geological periods has been used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in the remaining (Hydrogen Index, HI) and total (Quality Index, QI) generation potentials with increasing thermal maturity and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oil expulsion window’). All samples describe HI and QI bands that are broad at low maturities and that gradually narrow with increasing maturity. The oil generation potential is completely exhausted at a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2.0–2.2%Ro or Tmax of 500–510 °C. The initial large variation in the generation potential is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the degree of marine influ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n-enriched vitrinite, as suggested by increased sulphur and hydrogen contents. During initial thermal maturation the HI increases to a maximum value, HImax. Similarly, QI increases to a maximum value, QImax. This increase in HI and QI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n additional generation potential in the coal structure. The decline in QI with further maturation is indicating onset of initial oil expulsion, which precedes efficient expulsion. Liquid petroleum generation from humic coals is thus a complex, three-phase process: (i) onset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ii) petroleum build-up in the coal, and (iii) initial oil expulsion followed by efficient oil expuls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Efficient oil expulsion is indicated by a decline in the Bitumen Index (BI) when plotted against vitrinite reflectance or Tmax. This means that in humic coals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or Tmax values at which onset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occurs cannot be used to establish the start of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The start of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occurs within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range 0.85–1.05%Ro or Tmax range 440–455 °C and the oil window extends to 1.5–2.0%Ro or 470–510 °C. For general use, an effective oil window is proposed to occur from 0.85 to 1.7%Ro or from 440 to 490 °C. Specific ranges for HImax and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can be defined for Cenozoic, Jurassic, Permian, and Carboniferous coals. Cenozoic coals reach the highest HImax values (220–370 mg HC/g TOC), and for the most oil-prone Cenozoic coals the effective oil window may possibly range from 0.65 to 2.0%Ro or 430 to 510 °C. In contrast, the most oil-prone Jurassic, Permian and Carboniferous coals reach the expulsion threshold at a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0.85–0.9%Ro or Tmax of 440–445 °C.  相似文献   
49.
依据济阳坳陷千余口测温井的地温梯度数据和地层岩性描述、分层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计算了该区各生油岩系底界面的温度。统计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大部分地带沙河街组地层底界面温度介于90~150℃之间,目前仍具有大量生油的温度条件,而在一些凸起地区和斜坡地带,该地层组段温度普遍小于90℃,未能达到生油的温度指标;孔店组地层也具有一定的生油温度条件。研究表明,地层温度与地层界面埋深密切相关,温度随界面埋深的增大而升高,沉积厚度大的凹陷带界面温度大于沉积厚度小的凸起区或斜坡地带,说明地层界面埋深是决定地温高低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地温梯度对地层界面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0.
应用航磁数据分维计算推断火成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巴彦浩特盆地航磁异常的分维数, 对计算出的分维数绘制等值线图, 并根据分形特征对该地区的火成岩进行划分, 得到了以往直接对航磁异常图进行推断解释所不能得到的良好地质效果。最后讨论如何选取最佳窗口和最佳网格来计算分维数, 并对此提出了2个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