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17篇
  免费   5284篇
  国内免费   6014篇
测绘学   1541篇
大气科学   2413篇
地球物理   5846篇
地质学   16835篇
海洋学   3556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974篇
自然地理   4391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831篇
  2021年   1198篇
  2020年   1127篇
  2019年   1411篇
  2018年   1120篇
  2017年   1206篇
  2016年   1213篇
  2015年   1349篇
  2014年   1691篇
  2013年   1831篇
  2012年   1714篇
  2011年   1834篇
  2010年   1602篇
  2009年   1593篇
  2008年   1656篇
  2007年   1696篇
  2006年   1761篇
  2005年   1472篇
  2004年   1360篇
  2003年   1193篇
  2002年   1058篇
  2001年   956篇
  2000年   827篇
  1999年   709篇
  1998年   641篇
  1997年   567篇
  1996年   472篇
  1995年   423篇
  1994年   383篇
  1993年   302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10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9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91.
对山东莒南日照地区榴辉岩与不同围岩的接触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包裹榴辉岩的斜长角闪岩有窄的细粒边;榴辉岩在变质地层及超镁铁岩中呈夹层状产出,与超镁铁岩相伴产出的榴辉岩有角闪石化边;变质含霓石花岗岩及闪长玢岩侵入榴辉岩。认为榴辉岩是“就地的”.其原岩类型较复杂。其形成时代可能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992.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一批很有希望的铅锌矿化集中区。笔者总结了这些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矿床与国外的MVT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成矿机制和成矿控制因素等。  相似文献   
993.
苏州城市规划区Ⅱ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预防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孔隙承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的关系上存在2种观点。水、土应力平衡理论认为:只要开采承压水,就会引发应力失衡并导致地面沉降;而水、土动态平衡理论则认为:除非开采水压力至水、土应力平衡面以下,否则不会引发地面沉降。苏州城市规划区第Ⅱ承压水开采水位与地面沉降动态观测表明,在-33m处存在一个天然动态水、土应力平衡面。第Ⅱ承压含水层形成后,经上覆堆积物自重压力长期压缩作用,其水压力具较高的压强.这种天然状态下产生的弹性释放储存量可开采利用多少,取决于开采状态下水、土应力平衡时可消耗压力水柱高度中的水头值。因而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是开采水位超过了-33m,突破了天然状态水、土应力平衡面水位。Ⅱ承压含水层在天然状态受上覆堆积物重力产生的高压强弹性释放储存量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确立该地区孔隙Ⅱ承压水开采不产生地面沉降的临界水位(水、土应力平衡面)。这一点对承压水开采条件、可开采资源性质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样可以应用于饱受地面沉降困扰的无锡、常州及周边地区,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政策由单一的封井停采转为目标水位控制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此政策在承压水动力学机制上找到了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94.
水位下降卸荷诱发库岸边坡快速失稳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某工程现场岩质边坡为例,采用与传统裂隙水压力分布不同的水压力分布方式和边坡裂隙中可能发生的水锤效应相耦合,分析研究了岩质边坡发生滑动的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水压力分布方式较为符合边坡中的水压力分布实际情况,可以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稳定系数。当考虑水锤效应时,岩质边坡的稳定系数大大降低,说明水锤效应加剧了边坡破坏失稳的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水压力分布方式与边坡裂隙中的水锤效应相耦合的计算方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5.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水环境同位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渭北东部岩溶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地下水系统,碳酸盐岩大面积隐伏与深埋。使用传统手段和方法勘查岩溶地下水和研究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遇到诸多困难,不仅费时,而且耗资大。本文通过系统分析研究陕西渭北东部地区岩溶地下水T、D、^180、^14C环境同位素特征,揭示岩溶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岩溶水系统边界性质以及岩溶水与黄河洛河地表水、黄河岩溶泉与洛河岩溶泉之间的补排关系。结果显示环境同位素方法简便有效,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96.
镇旬铅锌矿田热水沉积硅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镇(安)旬(阳)铅锌矿田热水沉积硅岩的产状、形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氧同位素等研究表明,本区硅岩具有以热液为主兼有生物和正常沉积的特征,并非典型热水沉积岩。  相似文献   
997.
关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概述了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调配不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调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98.
对雅砻江某电站的水样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水样的八个指标Q型聚类,对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了水文地质初步分类,主因子分析反映了与地下水形成作用有关的三个重要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即岩溶作用、黄铁矿的氧化作用以及地下水的溶滤作用。结合多元统计结果以及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系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999.
承压水减压引起的沉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骆冠勇  潘泓  曹洪  尹小玲 《岩土力学》2004,25(Z2):196-200
由下卧承压水层减压引起的固结沉降计算与一般的由堆载或潜水位下降引起的固结沉降计算不同,本文着重研究了在深厚弱透水层下卧强透水承压层的复杂地质条件下,下卧承压水层减压引起的土中应力变化及周围地表沉降的计算方法;在假定一维竖向固结的条件下推导了减压引起的沉降固结度计算公式,该公式与常规的双向排水固结公式相同,表明排水减压固结与常规的双向排水固结有着相同的效果.最后,将此分析方法应用于潮州供水枢纽工程西溪水闸沉降分析中,实践的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能较好地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00.
In this study, a capillary barrier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for an arid land environment. To simulate arid land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sub-irrigation systems, the barrier was subjected to thermal and hydraulic gradients in opposite directions; to test the barrier system under these severe conditions, 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 multilayer capillary barrier consisted of three layers made of silica sand, a mixture of sand and bentonite in equal portions, and a mixture of clay (25%) and aggregate (75%). Several one dimensional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tests were performe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long the thickness of the barrier were record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at the end of each test, the barrier was sliced into small sectio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from the heat sour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barrier's intended purpose of its ability to store moisture for long time durations. Coupled heat and moisture flow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and solved numerically via a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Diffusivity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a numerical model, and Powell's conjugate directions method of nonlinear optimization.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Good agreement between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was obtain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