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促进城中村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社区融合是广州市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休闲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社会交往场所,理应成为促进社区融合的重要工具。广州市外来人口集中分布在“城中村”里,本文以广州市典型的“城中村”石牌村为例,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试图分析“城中村”休闲空间建设在促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的社区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调研结果显示,“城中村”休闲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本地人口内部和外来人口内部的社会融合,但由于各种制度约束和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心理和行为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设施建设在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社会融合等方面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城中村”社区休闲设施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同时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消除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之间的隔阂,让休闲场所真正成为促进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社会交往与社区融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2.
昌邑市多措并举,强化镇村监管责任,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探索建立了违法用地"群防群治"立体体系,始终保持对违法违规用地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建立了土地利用管理新秩序,维护了全市和谐稳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43.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李彩林  李欢  马伯 《地理研究》2016,35(8):1525-1534
传统村落伴随快速城市化、城进乡退的进程,呈现出“边缘化”分布趋势。以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选取影响传统村落的农业资源、经济、空间及交通等四类因素,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对湖南省域进行核心—边缘区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传统村落分布进行叠加,结果显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特征,并分析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形成机理,提出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44.
中国贫困村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烨烽  王艳慧  王小林 《地理研究》2016,35(12):2298-2308
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面向当前国家瞄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战略需求,基于“十二五”期间全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村数据,构建村级多维贫困综合测度模型,并利用加权核密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等,从不同尺度、不同视角系统测度并分析了研究区贫困村的相对贫困特征。结果表明:① 贫困程度上,“十二五”期间贫困村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省级、县级尺度下贫困深度与当地经济、区位、政策、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关;② 空间分布上,全国贫困村分布呈现出东部和西北部稀疏、中部和西南部密集的“夹层”形空间异质性格局,同时存在多个不同量级、呈“星点”式分布的贫困核心;③ 中国贫困村的多维贫困存在较强的全局空间依赖性,局部呈现为高—高区与低—低区集中式分布、高—低区与低—高区离散夹杂式分布,且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阶梯状”格局。  相似文献   
45.
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政策引导、分步实施等措施,对枣庄市山亭区"空心村"的专项治理,村庄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村民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农村有效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46.
平阴县孝直镇属偏远的农业大镇,为解决村庄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和"空心村"等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积极推进大村制建设,合村并点建设新型社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加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47.
卢松  陆林  徐茗  梁栋栋  王莉  王咏  杨钊 《地理研究》2005,24(4):581-590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旅游地,古村落正备受关注,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由于游客量增长迅猛、客流时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古民居容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景区超载、旅游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对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问题日益凸现。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对西递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状态展开分析,计算了西递景区不同季节旅游环境容量值,最后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8.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orferneuerung’ or village renewal scheme - a key policy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Länder’ of Germany which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the old Länder. The contribution that Dorferneuerung can make to rural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villages in Sachsen-Anhalt. It concludes that Dorferneuerung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improv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but little to new job creation. It is indicative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unification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Länder.  相似文献   
49.
随着昆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城市辐射功能增强,城市空间急剧扩展,使原来的城市边缘区域为中心区所包围,形成大片“城中村”。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涉及范围广、数量大、人口多,缺少可以置换的土地,改造成本巨大。以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东庄村改造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和文献法,分析昆明市“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并认为应尽快分阶段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应从昆明市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类型,选择实施以开发商为主体和以村民为主体的不同改造模式。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督与协调,尽早制定“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政策和法规,编制统一、科学的规划,积极协调和平衡村民、村集体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村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并通过职业培训、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措施解决村民的生计,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50.
Erika Nagy 《GeoJournal》1998,46(3):221-230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ungarian cities there were strong contrasts between the inner ‘urban’ core and the rural periphery in terms of housing conditions, accessibility and lifestyle. Rural-urban fringe zones in the Great Plain were quite distinctive because the Turkish period was followed by an outflow of population which resulted in scattered settlement around the urban centres. The fringe could be regarded simply as a zone of transition,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centres and their immediate surroundings were gradually reduced through the industrialisation of the larger towns in the communist period. A study of Szeged examines the expansion of the fringe zone and its gradual urbanisation through the growth of housing as people have moved out from the centre to live among the rural population which increasingly turned from agriculture to commuting. Villages on either side of Szeged's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accommodated more migrants from the city during the 1980s and experienced a gradual positive change in the quality of life as people escaped from the decaying residential blocs in the centre. During the years since 1989 there has been further migration, coupled with a growth of small businesses and a big improvement in services (shopping, running water, sewag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urther change may be expected in line with the forces of counterurbanisat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