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36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volvement of coastal communities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among the countries of the Gulf of Thailand—Malaysia, Vietnam, Cambodia and Thailand. Initiatives to decentralize management to local governing bodies, to utiliz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o engage in community agreements to protect local resources are explored. 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experiences indicates some movement toward more local involvement in management. However, the study also leads to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in Vietnam and Cambodia, there is a need for significant legislation to control fisheries operations and greater clarity of the role of communities in management; in Malaysia, there is an overall need for more support to local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in Thailand, the need is for greater support of local-level enforcement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42.
戴燕归  周恺 《热带地理》2022,42(8):1314-1323
“乡村权”概念是近年空间正义研究在乡村地域进行理论延伸与实践检验的新领域,其通过揭示以土地为空间媒介的乡村权利剥夺现象,批判性分析乡村空间资源分配和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非正义问题。延续激进地理学视角,文章聚焦“乡村土地”与“村民身份”两大问题,基于突尼斯、印度、黎巴嫩等南方国家,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北方国家的案例,揭示村民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层面所处的非正义境况(即“被迫非农化”),并探寻村民为寻求空间正义所采取的个人或集体抗争方式(即“自发再农化”)。通过案例比较发现:1)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乡村案例表现出的被迫非农化现象具有共性,其本质都是资本剥削导致的乡村土地和村民身份被剥夺;2)南方和北方国家的自发再农化手段存在差异,南方国家的村民主要采取法律途径或极端方式,北方国家则依托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保障与自下而上的地方能力建设。进而,归纳出乡村权三大内涵,即“占有权(拥有农地并进行农业生产)”“定居权(以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乡村)”“参与权(自主决定是否非农化)”。最后,建议在中国乡村振兴中,通过科学知识共享、社区学习与合作等方式提升村民自身能力,实现村民在乡村空间占有、定居、参与的...  相似文献   
43.
根据1993-2003年30余次云南省地震的损失评估调查资料,建立了云南省农村乡镇各烈度区房屋建筑物损失与受灾人口的定量关系,初步建立了各烈度区水利设施损失、生命线工程损失与房屋建筑物损失的关系。以云南地区2004年-2005年4次地震为实例,用以上计算方法估算了4次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与地震现场评估的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实用性强,对一般性地震的模拟误差平均值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44.
非洲旅游业发展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非洲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状况的基础上,对大力开展观光旅游、积极发展休疗型旅游、努力开拓专题旅游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
本文通过笔者实际考察资料及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叠层石与沉积矿产关系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叠层石和造叠层石底栖微生物群落对铁、铜、多金属、磷、锰等矿产的成矿作用。叠层石可以溉括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成矿作用:①叠层石为容矿体,其本身就是一种矿石类型;②叠层石不含矿,其岩礁为矿的间隔体。后者是一种金属硫化物避开叠层石岩礁而在礁侧沉积成巨大的富矿模式。  相似文献   
46.
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进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72-85
本文通过对河北丰宁坝上大滩村农业系统的环境条件、发展历史、结构现状及功能等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调整系统结构、提高系统功能的原则、对策及整治途径,建立了系统的优化模式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47.
广东大亚湾石珊瑚群落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对位于南海北部亚热带的大亚湾和大鹏湾石珊瑚群落的分布、种类和覆盖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共有石珊瑚24种,以秘密角蜂巢珊瑚(Favites abdita)为优势种,总覆盖率为20%,大鹏湾有石珊瑚21种,以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为优势种,总覆盖率为7.9%。大亚湾石珊瑚群落健康状况良好,但生长稀疏,群落密度低,空间结构简单,生长带窄;与1964年、1983年、1984年和1991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覆盖率从76.6%下降到20%,优势种从枝状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转变成块状或皮壳状的秘密角蜂巢珊瑚,群落生态退化严重,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破坏活动对珊瑚本身以及生长环境造成的压力所致,包括过度捕捞、盗采珊瑚、沿岸施工和水体污染等,建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8.
近年国外传统村镇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镇旅游的日益兴起,有关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关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传统村镇的旅游学研究进展,指出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统村镇旅游发展影响研究、传统村镇旅游发展与文化原真性保持之间的关系、传统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内研究与之相比,在研究内容、方法、领域、深度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今后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研究内容流于表层,应加强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深度的扩展;研究方法、手段较为单一,研究理论和方法焏待提高;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发展实践的现状焏待改善.  相似文献   
49.
50.
Michael Feige 《GeoJournal》2001,53(3):323-333
Kiryat-Arba and Jewish Hebron are communities planted in the most heated front of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Hebron Jewish settlers' collective memory interprets the `truth' of Hebron as a typical Israeli Place that reveals Zionism in its purest form. Today the populations of Kiryat-Arba and of the Hebron Jewish enclaves number about 5,000 and 500, respectively. Kiryat-Arba functions as an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centre for the nearby Jewish settlements in the region. Rejecting the segregative concept of a separate Jewish settlement overlooking Hebron, the settlers treat Kiryat-Arba as part of Hebron. Some 70,000 Palestinians live in Hebron, many more residing in neighbouring towns and villages, cutting Hebron – Kiryat–Arba off from the nearest Jewish urban centres of Jerusalem and Beer-Sheva. The settlers initiated the narrative of `Return' to the city after the massacre of Jews in 1929 in the city, as the key symbol Symbolically, the first place Hebron Jews reidentified with was its ancient Jewish graveyard. Today, IDF soldiers protect settlers and their visitors who want to tour Hebron. The huge gulf between `metaphorical Hebron' as a symbolic centre and `actual Hebron' as a poor development town creates tensions fuelling violent events. The Jews in Hebron take the Israeli logic of `Place' making to its extreme, thus testing concepts of Israeli territoriality. If Israeli society rejects Hebron as a `Place' constructed from intense memories and violent national encounters, it would leave the Hebron Jews out of the so-called Israeli normal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