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1篇 |
免费 | 616篇 |
国内免费 | 8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9篇 |
大气科学 | 679篇 |
地球物理 | 833篇 |
地质学 | 1223篇 |
海洋学 | 719篇 |
天文学 | 33篇 |
综合类 | 324篇 |
自然地理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58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171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219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228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174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183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97篇 |
1999年 | 73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70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60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复杂地形下雷暴增强过程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基于多普勒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反演的对流层低层热力和动力场,并结合多种稠密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2009年7月22日一次弱天气尺度强迫下雷暴在山区和平原增强的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过程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不明显,对流前期地面弱冷锋,是此次雷暴新生的触发机制,高层冷平流、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稳定维持和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是本次雷暴增强的必要条件。雷暴从河北北部移进北京西北山区后,在下山和到达平原地区时,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发展增强阶段。雷暴第一阶段下山增强,地形强迫起着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形斜坡使得雷暴冷池出流下山加速与稳定维持的偏南气流形成了强的辐合区;(2)地形抬升使得偏南暖湿入流强烈地上升,从而加剧了对流的发展;(3)地形抬高了冷池出流高度,使得出流与近地面偏南气流构成随高度顺转的低层垂直风切变,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加,使得雷暴前方的动力和热力不稳定增强。雷暴第二阶段在平原地区再次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组织完好的雷暴到达平原地区后,其冷池与低层暖舌在城区(朝阳地区)的对峙,产生了强的扰动温度梯度;强的冷池出流与势力相当的偏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并与下沉气流在较长时间内共存;冷池出流形成的负涡度与低层切变产生的正涡度达到近似平衡状态。运用RKW理论,三者导致雷暴前方低层的辐合抬升最强,最有利于雷暴的维持发展。 相似文献
112.
113.
海洋重力场模型反演的质量主要依赖于采用测高数据的精度、空间分辨率和数据分布密集程度。本文联合Geosat GM/ERM、ERS-1 GM/ERM、TOPEX/Poseidon、Envisat、Cryosat-2、Jason-1 ERM/GM和SARAL/AltiKa等多种测高观测数据集,深入比较了多种波形重跟踪算法的效果,回波数据重跟踪处理后的沿轨海面高标准差。统计表明,Sandwell算法优于MLE-4算法、Davis阈值法、改进阈值法和β参数拟合法;基于不同测高数据波形重采样的结果给出了沿轨海面梯度计算中低通滤波的参数选择方法,并采用Sandwell提出的垂线偏差法,反演了全球海域1′×1′的重力场模型。检核表明,反演结果与DTU13和SIO V23.1模型检核的差值均方根分别为3.4、1.8 mGal,与NGDC船测数据的检核精度为4~8 mGal,且本文模型在部分典型海区内精度更优。 相似文献
11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异常能量闭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4 a的陆面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能量平衡比率(EBR)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异常闭合特征及其与相对垂直湍强(RIw)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能量滞后分析。结果表明,能量过闭合和负闭合现象分别主要发生在白天和夜间,大小遵从正态分布;较大异常闭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日出日落时净辐射与地表热通量接近以及降水影响造成湍流通量出现异常大值。一般来说,垂直湍流运动越强,异常闭合越少,闭合度越向1收敛,反之亦然。强湍流或极弱湍流都不利于产生异常闭合,过闭合、负闭合的最适相对垂直湍强RIw约为0.11、0.14。另外,能量支出项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包括负闭合在内的异常闭合的原因之一。剔除湍强较弱的点或将地表热通量G0、感热H、潜热LE相位相对净辐射Rn提前30 min后,异常闭合所占比重减少;月平均EBR法过闭合度降低,OLS法闭合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5.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6.
Synthetic SH seismograms in a laterally varying medium by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We present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SH wavefield produced by a seismic source in a half-space with an irregular buried interface. The diffracting interface is represented by a distribution of body forces. The Green's functions needed to solv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valuated using the discrete wavenumber method. Our approach reli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 periodicity in the source-medium configuration and on the discretization of the interface at regular spacing. The technique developed is applicable to boundaries of arbitrary shapes and is valid at all frequencies. Some examples of calculation in simple configurations are presented showing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117.
风廓线雷达在一次短时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4年8月24日天津地区一次短时暴雨天气的3部风廓线雷达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对比分析降水发生、维持和消亡期间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变化特征,以探讨风廓线雷达对降水天气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1)风廓线雷达不仅能够反映大气层结上冷下暖的结构,并且能够探测到切变线的存在,对风的垂直结构有较强的探测能力。2)当降水出现时,垂直速度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明显增大。4 m·s~(-1)的垂直速度出现和消失时刻,对应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降水期间,4000 m高度以下的垂直速度越大降水越强。西青、静海站的折射率结构常数与降水强度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不同地区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值对降水强度的指示标准并不一致。3)在降水最强阶段,风廓线雷达数据获取率明显下降,因此低的数据获取率对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8.
结合西北地区黄土塬上某大型厂房地面垂直形变的监测工作,提出和应用选定在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区域布点、改进标尺进行观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指出型架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温度变化而导致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引起的,为厂房地面不均匀垂直形变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9.
3mm多普勒云雷达测量反演云内空气垂直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垂直指向的W-波段大气云雷达(WACR)不仅测量云粒子的反射率因子Z,而且测量多普勒速度谱.本文利用寿县气象站WACR在2008年11月1日一个时段的测量,进行云内空气垂直速度反演试验.首先讨论个例中反射率、Doppler平均速度及谱宽的分布特征及原因,然后利用小粒子示踪法和改进的以小粒子示踪法为基础的粒子下降速度ω0-反射率因子(ω0-Z)关系法反演了云内空气垂直速度,进而结合Doppler谱数据分析反演结果.结果显示:小粒子示踪法在湍流较弱时能比较精确地反演空气垂直速度,而湍流较强时,湍流造成的误差不可忽略;改进算法在湍流较强时能够减少湍流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