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9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744篇
大气科学   218篇
地球物理   442篇
地质学   653篇
海洋学   19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92篇
自然地理   201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340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51.
This article draws on a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ssociated with the brown crab fishery in Devon, UK. It charts the mobilis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struggle over ‘ownership’ and influence in the coastal zone. Using methods from the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the article outline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a number of key contestations across the domains of sustainable use and a new conservation agenda ushered in by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nd UK national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tools for the South Coast of England. Along with their introduction and the ‘opening up’ of marine space, new opportunities emerge for fishers, who, by building alliances with scientists and managers, and by drawing upon the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science, are better able to negotiate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over access and control of marine resourc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outlining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scientifically literate fisherman, a ‘political actor with a new crew’, better able to implement collective actions toward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brown crab resources.  相似文献   
952.
Large-scale land acquisitions (LSLAs) have become a major concern for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at a global scale. A considerable body of case studies has shown that the livelihood outcomes of LSLAs vary, but the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and processes that generate these livelihood outcomes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fragmented in terms of cases, contexts, and normative orientat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a-analysis of case studies and applies the archetypes approach developed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to analyse the configurations of factors and processes that generate different livelihood outcomes in LSLA situation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44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studies covering 66 cases in 21 countries in Africa, Latin America, South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LSLAs affect rural livelihoods through a small set of archetypical configurations. Adverse livelihood outcomes arise most frequently from processes of (1) enclosure of livelihood assets, (2) elite capture, (3) selective marginalisation of people already living in difficult conditions, and (4) polarisation of development discourses, and less frequently from (5) competitive exclusion, (6) agribusiness failure, and (7) transient jobs. The processes are activated in specific configurations of social-ecological factors. Moving beyond diagnosis, the paper identifies archetypical potentials for safeguarding or enhanc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LSLA target regions at multiple levels of decision-making. Finally, we analyse how contextual factors modify these general insights. This paper helps to advance the archetypes methodology for use i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that aims at integral analysis of recurrent patterns expressed in local manifestations.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better link local case studies with regional and global inventories of the global land rush.  相似文献   
953.
GF-1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分析该卫星影像数据在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本文以武汉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地区2014年5月、2015年4月GF-1号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分类后比较与多时相波段组合直接分类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试验,将二者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时相波段组合直接分类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变化检测方法。相比分类后比较该方法不仅检测精度提高了将近17%,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效果也明显改善。另外,对武汉主城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面积统计分析,对武汉主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4.
“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底图编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需要统一、标准的空间规划底图(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规范等),可为划分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并准确划定边界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的细化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分析"多规合一"存在的空间基准、用地分类标准、规划底图、规划基础平台等主要技术问题,提出基于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编制空间规划底图的方法,并进行黑龙江、海南"多规合一"试点应用,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 new approach for delineating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UGBs) by applying the weight of evidence (WOE) method to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s. Rapid urbanization is causing urban areas to encroach on agricultural land in China, posing a threat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Land use planning with clear delineation of UGB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rban expansion. However, existing methods for delineating UGBs are typically complex or involve arbitrary decision-making. To address these drawbacks, we introduced the WOE method to develop a new UGB delineation approach, and applied this approach to a case study in the city of Jinan, China. This application achieved satisfactory accuracy; therefore, we concluded that the WOE method was an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land use suitability assessments and UGB delineation. Land use planning could be benefitted considerably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land allocation and other planning decisions.  相似文献   
956.
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选择黔中高原的典型岩溶山地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探讨了1963~2010年岩溶山地的聚落和人口变迁,建立了基于聚落规模等级发展变迁和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乡村聚落发展适宜性和聚落整治类型评价方法。研究区大聚落和较大聚落主要分布在耕地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部峰丛洼地区东、西两侧,人口密度高值中心对应的往往是大聚落等级。研究区聚落可划分为重点村镇型、优先发展型、有条件扩展型、限制扩展型和迁弃型5类。  相似文献   
957.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② 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③ 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年增加面积均超过前10年的2倍,西部地区的年增加速率更是达到前10年的3倍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中部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和动态度的增长均最为显著.④ 2010-2013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在总体上体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梯级开发特征.但是,局部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过快,必须切实加强空间管控.研究表明,采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后两个时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分阶段区域差异的分析,清晰刻画出不同功能区和不同地区建设用地变化规律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契合程度,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可据此为未来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乡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8.
通过引入人工蜂群算法用于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算法原理通过模仿蜜蜂采蜜行为,自动搜索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样本中不同土地变化类型所对应的驱动力分类规则。分类规则的构建采用“IF…THEN”形式,并选取3种不同的适应度函数分别进行模拟验证。研究案例基于UCI实验数据集和美国纽卡斯尔市真实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集。由实验结果可知,采用蜂群算法模型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评价优于其它算法,表明蜂群算法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建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9.
基于极值标准化等传统方法开展的土地集约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中,评价因子与评价结果为线性相关关系难以妥善处理适度指标,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在分析适度指标标准化建模需求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并以重庆市人口密度指标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适度指标对评价值的贡献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于二次函数的标准化方法解决了适度指标在不同区间作用方向不同的需求;实证研究表明,改进方法较传统方法评价结论更符合实际,政策启示更符合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中的人口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60.
在剖析地域性认同双重内涵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SoftGIS技术,研究构建土地利用地域性认同测度方法,并以荷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分析显示,传统GIS数据可与土地利用认知数据相融合,基于核密度修正法构建的土地利用地域性认同指数可测度地域性认同的空间差异,应用于土地利用评价或规划决策。结论表明,测度平台在问卷设计和调查空间尺度上具有灵活性,数据收集快捷,通过平台的高清卫星地图定位,调查对象可反馈空间准确、情景真实的土地利用地域性认同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