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9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1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篇 |
大气科学 | 99篇 |
地球物理 | 161篇 |
地质学 | 426篇 |
海洋学 | 45篇 |
天文学 | 337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3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纵向裂缝呈现裂缝数量多、规模大、久治不愈的特点.在野外调查纵向裂缝变形特点和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导致多年冻土地区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是路基边坡坡脚下存在不稳定的融化区域,并提出机理分析模型.通过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路基中的位移、应变变化规律,提出了纵向裂缝形成过程的3个阶段:初始变形阶段、强度破坏阶段和变形失稳阶段;相应于这3个阶段,路基及地基中呈现了三个性状不同的区域:发育区、抑制区和诱发区.为纵向裂缝防治对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赤潮叉角藻18S 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1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18SrRNAadldey DNA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15个种的18rDNA序列,以Tetrahymena corlissi作为类群,分别采用Neighbor-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Prorocentrum(有2个简单的壳板)出现得较早,而大多数多甲藻目(覆盖着多个壳板)、裸甲藻目(大多数不具壳板)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ITS区为高变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45.
A series of patterns in the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groundwater of the Cerro Prieto area have been recognized. These patterns were used to define four hydrochemical and isotopical zones in the area. One of these areas located at the east side was found to be the source of recharge, while another in the central part is where an older aquifer exist in lacustrine deposits.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the area causes the aquifer to act as an aquitard, which at least is partly surrounded by an interface zone where mixing of waters occurs. Tritium and radiocarbon method revealed that the aquitard is an isolate system whose residence time is of 32 ka. 相似文献
46.
2009年10月在西安召开第八届国际冻土工程会议, 就冻土地区工程设计与建设、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害防治、冻土物理力学特性、 模型发展及其应用、寒区气候、环境及冷生变化、多年冻土水文学、寒区水资源和土地应用等主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报告了近年来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从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普通冻土研究、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冻土模型发展及应用、 气候变化及冰冻圈环境等方面对该次会议交流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与会研究者认为今后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工程措施机理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寒区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以及环境变化与冻土工程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47.
At present, embankment longitudinal cracks are a major problem in highways through permafrost regions, and seriously affect traffic safety and the normal operations of the highway. In the past, roadbed height in permafrost regions was relatively low, and embankment cracks were rare and did not affect traffic safety. Thus, highway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hey knew very little about distribution laws and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longitudinal cracks. Due to this lack of knowledge, there is no uniform opinion on this problem,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ind measures that will mediate the impact of longitudinal cracks. Temperatur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and controls embankment stability in permafrost regions, especially in ice-rich and high-temperature reg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that determines surface temperatures. Under higher embankment,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will be larger between a sunny slope and a shady slope. Hence, the probability for longitudinal cracks generation is higher. In this paper,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crack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were carried out. The longitudinal cracks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road strikes. Solar radiation is consider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longitudinal cracks. 相似文献
48.
49.
阿尔金和东昆仑造山带中酸性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青藏高原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引对阿尔金和东昆仑造山带中主要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类岩体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原始古陆系统隶属关系结果得出:岩体类型、岩石类型组合、成岩时代、岩浆系列、岩浆源岩物性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均可完全进行对比,认为前晋宁和晋宁期S型花岗岩类,可能是在碰撞造山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由成年期TTG陆壳局部或循环熔融形成;加里东和华力西期以I型和A型花岗岩类为主,推测是在一种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或是大陆裂谷动力学背景下,由地幔基性超基性岩浆上侵引起中下地壳岩石局部熔融产生的一种岩浆作用产物,源区可能是副变质类型榴辉岩相和麻粒岩相下地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出阿尔金和东昆仑造山带古老基底同属一个古陆系统. 相似文献
50.
高原地区农作物水热指标与特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作物农业气象条件鉴定、作物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作物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记载对比评估分析等手段, 整理和总结了髙原地区7种粮食作物、6种经济作物、6种特色作物、7种瓜果作物和4种中药材等共计30种农作物水热指标以及冬小麦和春小麦土壤水分指标. 高原地区作物水热指标具有4个明显特点, 釆用不同积温界限值来确定不同作物属性热量指标, 喜凉、中性、喜温和喜热作物分別釆用≥0 ℃、≥5 ℃、≥10 ℃和≥15 ℃积温界限值作热量指标. 不同温度带作物适宜的热量指标差异明显, 有随温度带愈冷凉作物热量指标呈偏低的趋势. 不同水分气候区作物水分指标差异较大, 有随湿润度增加作物水分指标呈递减的趋势. 作物水热指标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 气候变暖使作物全生长期延长, 对同一熟性品种而言, 需要热量指标比变暖前有提高趋势; 气候变干使作物水分指标有增加趋势. 农作物水热指标是衡量作物适生种植的重要标准, 是引种、作物布局、栽培管理、髙产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科学依据, 是气象为农业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也是服务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