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408篇
测绘学   373篇
大气科学   191篇
地球物理   371篇
地质学   885篇
海洋学   199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渔塘坝硒矿床多元素富集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湖北西部渔塘坝二叠系独立硒矿区的硅质岩和页岩样品进行了元素测试(微量元素、总铁、总有机碳、总硫),分析了该区域的多元素富集及沉积环境。该区域V、Cu、As、Cd、Tl、Se、Mo、V、 Sb、 U、Ag、 Cr、Ni相对富集, Ba、Hf、Ta、W、Pb、Th相对贫化或亏损。全硫—全铁(TS—TFe)的关系表明页岩及部分硅质岩的S/Fe比值均大于1.15,说明有过量的硫存在,可能为有机硫或为其他亲硫元素沉淀提供条件。TOC—TS—TFe三角图及V/(V + Ni)表明该区域的岩石形成于缺氧或静海相环境。U/Th、Zr—Cr、P—Y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表明该区域有热水沉积的存在。通过对微量元素可能的来源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微量元素可能存在多种来源:热水来源、海水沉积、峨眉山玄武岩。  相似文献   
92.
史长义  王惠艳 《地质学报》2022,96(11):3705-3721
深部矿产资源的勘查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找矿实践证明,化探方法技术在矿产勘查乃至深部找矿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找矿难度的不断加大,促使化探方法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传统方法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出了许多新的方法技术。本文从方法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找寻深部隐伏矿盲矿的有效化探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体系的概念,将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划分为地面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和地下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技术,建立了深部矿产资源立体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技术体系。不同的方法技术有不同的优势和不同的适用条件,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不同的勘查阶段,不同的勘查目的和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选择不同的立体方法技术组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取得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93.
As sea level is projected to rise throughou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climate change, there is a need to ensure that sea level rise (SLR) models accurately and defensibly represent future flood inundation levels to allow for effective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are integral to SLR modelling, but are subject to error, including in their vertical resolution. Error in DEMs leads to uncertainty in the output of SLR inundation models, which if not considered, may result in poor coastal management decisions. However, DEM error is not usually described in detail by DEM suppliers; commonly only the RMSE is reported.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impact of stated vertical error in delineating zones of inundation in two locations along the Devon, United Kingdom, coastline (Exe and Otter Estuaries). We explore the consequences of needing to make assumption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error in the absence of detailed error data using a 1 m, publically available composite DEM with a maximum RMSE of 0.15 m, typical of recent LiDAR-derived DEMs. We compare uncertainty using two methods (i) the NOAA inundation uncertainty mapping method which assumes a normal distribution of error and (ii) a hydrologically correct bathtub method where the DEM is uniformly perturb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s of a 95% linear error in 500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HBM+MCS). The NOAA method produced a broader zone of uncertainty (an increase of 134.9% on the HBM+MCS method), which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flatter topography of the upper estuaries. The HBM+MCS method generates a narrower band of uncertainty for these flatter areas, but very similar extents where shorelines are steeper. The differences in inundation extents produced by the methods relate to a number of underpinning assumptions, and particularly, how the stated RMSE is interpreted and used to represent error in a practical sense. Unlike the NOAA method, the HBM+MCS model is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depending on the areas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We therefore used the HBM+ MCS method to derive a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ion and inundation probability for the Exe Estuary. We then apply this to the adjacent Otter Estuary and show that it can defensibly reproduce zones of inundation uncertainty, avoiding the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step of the HBM+MCS. The equation-derived zone of uncertainty was 112.1% larger than the HBM+MCS method, compared to the NOAA method which produced an uncertain area 423.9% larger. Each approach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requires value judgements to be made. Their use underscores the need for transparency in assump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of outputs. We urge DEM publishers to move beyond provision of a generalised RMSE and provide more detailed estimates of spatial error and complete metadata, including locations of ground control points and associated land cover.  相似文献   
94.
一次冬季降雹过程的CINRAD/SA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冯晋勤  罗保华 《气象》2004,30(5):21-2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SA)对 2 0 0 2年 1 2月 1 9日一次冬季降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从中得出冬季降雹的回波特征 ,并对这次过程中出现的三体散射现象及相应的雷达产品做初步分析 ,得出“三体”散射现象是降大雹的一指示性标志和降雹的一些雷达产品指标。  相似文献   
95.
全国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迄今,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55000余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含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自动站)。为了促进众多台站观测资料质量提高,在实时业务中保障用户用到基本正确有效的数据,2009年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全国自动站实时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旨在研制一套基本适用于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建立台站、省级、国家级资料部门的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与反馈业务系统。在探究自动站错误数据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从业务分工与应用角度,设计建立了台站负责质量监控、省级负责质量控制和国家级主要负责质量评估的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台站、31个省级和国家级资料部门安装部署与业务应用。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时上传的自动站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汛期全国自动站逐小时气温、降水数据可用率分别从2009年的88%、83%提升到2012、2013年的98%左右。  相似文献   
96.
SKUA基岩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平原地区某个工区为例,介绍了三维地质模型建模的数据准备,SKUA建模的流程以及模型分析,共使用28条断层,6个地层的地质构造图,3条地质剖面构建了地质结构模型,表明SKUA建模是高效的和实用的。  相似文献   
97.
胡娟  刘晓春  曲玮  崔建军 《地球学报》2012,33(3):305-315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和大别造山带之间,其北侧对应于北秦岭中高级变质杂岩,南侧对应于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锆石U-Pb定年在一个榴辉岩中获得其原岩侵位年龄和锆石重结晶或生长年龄分别为(1961±23) Ma和(1949±51) Ma,在一个石榴角闪岩(退变榴辉岩?)中获得其变质年龄为(1936±26) Ma,表明这两种基性岩石在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之前经历了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的影响.由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可利用的年代学资料确定,扬子陆块北缘发育的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可分为两幕,第一幕发生在约1.97~1.93 Ga,可能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有关;第二幕发生在约1.85~1.82 Ga,或者代表Columbia超大陆汇聚的继续,或者是陆块边缘增生过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
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密度电法是重要物探方法之一,由于它具有施工快捷、分辨率高、可靠性好、图像直观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地下水及各类工程地质勘察等众多领域.目前,该方法在数据资料处理方面还局限在二维图像.本文结合在山西阳泉复杂采空区利用高密度电法和高精度GPS测量联合勘察的工程实例,基于WinDisp软件平台,实现了高密度电法的三维数据场可视化,构建了视电阻率参数下的三维地质体结构模型,并且可以任意移动、旋转、切片、分层显示、实时显示真实地理坐标等.该模型客观、真实、形象地反映了电性异常的三维地质结构,为高分辨率预测复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直观、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
以双座串联大跨度斜拉桥-珠海洪鹤大桥为背景,根据桥梁自振特性及场地效应,生成了三组人工波,采用纵向+2/3竖向的地震作用组合输入方式,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系统的研究了粘滞阻尼器对双座串联大跨度斜拉桥减震性能的影响。同时为了确定粘滞阻尼器的最优参数,对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C和速度指数α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设置纵向粘滞阻尼器能够显著减小双座串联斜拉桥的纵向位移响应,减小主梁在串联处发生碰撞的概率,同时改善主塔塔底结构受力情况,具有良好的耗能减震效果。综合考虑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最后给出针对洪鹤大桥的最优粘滞阻尼器参数:速度指数α为0.3,阻尼系数C为3 000kN/(m/s)0.3。  相似文献   
100.
滩坝砂是一种发育在滨浅湖高能环境的薄互层沉积,是以往未被重视的、认识程度较低的碎屑岩储集体。围绕滩坝砂成因与成藏的难点,研究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明确了滩坝砂成藏要素与富集规律。提出了滩坝砂沉积受古地貌、古水动力(波浪、湖流)和古基准面控制的"三古控砂"机制和油气成藏受断裂裂隙、有效储层、烃源岩超压控制的"三元控藏"认识,指出断陷盆地中长期基准面持续上升,短期基准面频繁震荡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沉积,烃源岩生烃增压与成岩过程中耗水降压共同作用下的"压-吸充注"是滩坝砂岩大面积含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