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57篇 |
免费 | 4952篇 |
国内免费 | 39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27篇 |
大气科学 | 1982篇 |
地球物理 | 4831篇 |
地质学 | 9811篇 |
海洋学 | 2211篇 |
天文学 | 244篇 |
综合类 | 1143篇 |
自然地理 | 12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395篇 |
2023年 | 375篇 |
2022年 | 543篇 |
2021年 | 696篇 |
2020年 | 715篇 |
2019年 | 868篇 |
2018年 | 688篇 |
2017年 | 809篇 |
2016年 | 837篇 |
2015年 | 938篇 |
2014年 | 1109篇 |
2013年 | 1007篇 |
2012年 | 1085篇 |
2011年 | 1103篇 |
2010年 | 1018篇 |
2009年 | 1043篇 |
2008年 | 993篇 |
2007年 | 1098篇 |
2006年 | 1072篇 |
2005年 | 888篇 |
2004年 | 851篇 |
2003年 | 701篇 |
2002年 | 570篇 |
2001年 | 477篇 |
2000年 | 493篇 |
1999年 | 442篇 |
1998年 | 425篇 |
1997年 | 375篇 |
1996年 | 323篇 |
1995年 | 279篇 |
1994年 | 268篇 |
1993年 | 191篇 |
1992年 | 187篇 |
1991年 | 117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地震造成斜坡失稳是其引起的最为显著的次生灾害,在小震频发,大震多发的现实背景下,开展不同等级地震作用条件下斜坡危险性评价对区域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及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意义日渐凸显。基于拟静力法,根据斜坡所处场地类别和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地震作用,对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进行调整,确定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综合水平地震系数,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引起的作用于斜坡重心处的水平和竖向惯性力,以极限平衡法为理论基础,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系数,结合危险性指数法,计算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斜坡失稳概率和危险性指数,据此对斜坡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的危险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斜坡稳定性系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减小,斜坡失稳概率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指数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斜坡危险性亦随地震作用的增强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2.
云南中甸-大具断裂上新发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甸-大具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总体走向310°—320°。近年来我们对该断裂进行了1:5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发现了断裂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其中,在丽江大具盆地内(金沙江右岸)沿断裂新发现一处典型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600m,宽120m左右,主要表现为地表挤压鼓包、挤压垄脊、张裂缝、挤压阶区等,呈NW走向,与中甸-大具断裂走向基本一致。野外工作中,我们详细记录和测量了地表破裂的破裂样式、破裂规模和相关定量数据,利用旋翼无人机测绘了地表破裂带的形态和展布,获得了高精度DEM,分析了地表破裂表现出的运动性质。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地表破裂的形成时代、归属、震级大小,简要分析了其发震断层。新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中甸-大具断裂活动特征、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3.
地震破裂能否穿越断层阶区(stepover)引发更大震级的地震是震源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不连续变形体接触力学的动态有限单元方法,模拟断层阶区对地震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通过改变断层周边初始应力场、断层面上的摩擦本构关系以及断层阶区的间距大小来分析各个因素对破裂传播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产生这些影响的力学机制.模拟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减小或断层周边区域内的初始剪应力增大,都将增加断层破裂跳跃阶区传播的可能性;此外,若断层阶区间距越小,断层破裂也越容易跳跃阶区传播.计算结果还显示:断层上的摩擦系数大、初始剪应力小、断层阶区间隔大,那么此阶区所在之处将可能是断层破裂的终止位置;相反,当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较小、初始剪应力较大、断层阶区间隔较小,破裂就容易穿越阶区而出现较大的地震.同时,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发震断层破裂停止后,应力将继续向四周传播;当应力积累达到破裂极限时,触发断层阶区中的另一断层产生破裂,因此在破裂跳跃断层阶区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时间延迟.最后,破裂能否跳跃断层阶区,可以利用库仑应力在空间的分布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虑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研究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地震响应分析确定饱和粉土层受到的随机地震荷载,进一步探讨了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三轴试验技术,以及利用此种试验分析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方法。研究结果为形成判别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可能性的新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7.
YU Qiang REN Zhanli LI Rongxi TAO Ni QI Kai JIANG Cheng WANG Baojia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9,93(6):1647-1661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for the Mesozoic-Cenozoic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Permian strata in the Qishan area of the southwestern Weibei Uplift, Ordos Basin. Apatite fission-track and apatite/zircon(U-Th)/He thermochronometry, bitumen reflectan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paleotemperature recovery, and basin modeling were used to restore the Meso-Cenozoic tectonothermal history of the Permian Strata. The Triassic AFT data have a pooled age of ~180±7 Ma with one age peak and P(χ2)=86%. The average value of corrected apatite(U-Th)/He age of two Permian sandstones is ~168±4 Ma and a zircon(U-Th)/He age from the Cambrian strata is ~231±14 Ma. Bitumen reflectance and maximum paleotemperature of two Ordovician mudstones are 1.81%, 1.57% and ~210°C, ~196°C respectively. After undergoing a rapid subsidence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n Triassic influenced by intrusive rocks in some areas, the Permian strata experienced four cooling-uplift stages after the time when the maximum paleotemperature reached in late Jurassic:(1) A cooling stage(~163 Ma to ~140 Ma) with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132°C to ~53°C and a cooling rate of ~3°C/Ma, an erosion thickness of ~1900 m and an uplift rate of ~82 m/Ma;(2) A cooling stage(~140 Ma to ~52 Ma) with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53°C to ~47°C and a cooling rate less than ~0.1°C/Ma, an erosion thickness of ~300 m and an uplift rate of ~3 m/Ma;(3)(~52 Ma to ~8 Ma) with ~47°C to ~43°C and ~0.1°C/Ma, an erosion thickness of ~500 m and an uplift rate of ~11 m/Ma;(3)(~8 Ma to present) with ~43°C to ~20°C and ~3°C/Ma, an erosion thickness of ~650 m and an uplift rate of ~81 m/Ma.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Qishan area in Triassic was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Qinling Orogeny and the Weibei Uplift, and the south Qishan area had the earliest uplift-cooling time compared to other parts within the Weibei Uplift. The early Eocene at ~52 Ma and the late Miocene at ~8 Ma, as two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s after which both the rate of uplift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changed rapidly, were two key time for the uplift-cooling history of the Permian strata in the Qishan area of the southwestern Weibei Uplift, Ordos Basin. 相似文献
148.
海洋环境下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与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洋环境条件,重点研究了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氯离子渗透性能的相互关系.试验分别研究了水胶比、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掺量大小、引气剂掺量等因素对抗冻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并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粉煤灰不增加混凝土的抗海水冻融耐久性;粉煤灰增加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但是掺量超过30%,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下降;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耦合影响在30%左右存在一个最佳掺量.为评估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氯离子扩散性的耦合性能,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冻渗比(R值方法),并进行了试验验证.SEM和MIP微观分析与R值方法评价的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9.
覆盖型岩溶塌陷的空间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危害性最大的覆盖型岩溶,建立考虑土盖层厚度和岩土体类型的典型岩溶地质结构模型,分析其在地下水位升降及地表水入渗情况下的塌陷机制。结合具体岩溶工程问题,提出“物理探测-工程勘察-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监测评价”的岩溶塌陷空间预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湖北省黄石市一处典型覆盖型岩溶灾害区。在物理勘探、工程勘察和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岩溶塌陷数值模拟表明,相对于地下水位快速升降,因地表水入渗导致黏土盖层软化引起的地面沉降更大。依据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研究区地面及房屋裂缝的发展情况,划分出塌陷危险区的具体空间范围。实践证明,该岩溶塌陷空间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可作为类似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0.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在西天山班禅沟一带铜、铁矿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方法,对新疆和静县班禅沟一带地表出露的与铜、铁矿有关的蚀变形成的特征波谱信息进行提取,综合分析影像特征和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的特点,初步圈定了该地区铜、铁矿化蚀变带的分布。通过野外的验证工作,据此建立了该地区应用遥感蚀变信息异常、影像地质特征进行找矿的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