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7篇 |
免费 | 174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13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251篇 |
海洋学 | 53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Os同位素在花岗岩物质来源示踪中的初步研究:以湖南骑田岭岩体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e-Os同位素在基性-超基性岩物质来源示踪方面已得到较广泛应用,但在酸性岩方面尚属少见.与其它同位素体系不同,Re、Os均为高亲铁元素,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Re属于中等不相容元素,Os属于强相容元素,地壳和地幔两端员Os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因此,Re-Os同位素是研究花岗岩中是否存在幔源物质贡献的灵敏示踪剂.通过采自湖南骑田岭复式岩体三个阶段15件花岗岩全岩样品Re-Os同位素的分析,这些样品中Re、Os含量极低(Re含量0.0053 ~0.4539 ng/g,Os含量0.0011~0.0328 ng/g),Os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3543 ~1.728,波动较大,显示骑田岭岩体成岩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其中,早阶段与新田岭钨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粗粒似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壳源物质贡献更多一些,而晚阶段与芙蓉锡矿关系密切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幔源物质相对更多一些.Re-Os同位素的研究,不仅能够为花岗岩物质来源与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而且,对于获取南岭重点矿集区深部成矿的地球化学信息、探索南岭矿集区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幔源岩浆在不同类型矿化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2.
Qiao Fangli 《海洋学报(英文版)》1996,15(2):145-158
Themixingmechanismintheformationofoceanshearwaves¥QiaoFangli(FirstInstituteofOceanography,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Qingdao2... 相似文献
663.
华南扬子与华夏陆块古-中元古代基底地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早期宙以垂向分异增长为主的思路出发,将华南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变质基底中相似岩类(陆源碎屑岩、变基性火山岩夹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类)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相容性接近的7对元素(Rb/Cs、Sr/Ba、Th/U、Nb/Ta、Zr/Hf、Pd/Pt和Cr/Ni)作为示踪手段,对华南大陆古-中元古代基底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几点初步认识:(1)扬子、华夏两陆块前元古宙“原始”地壳具有相近的物质 相似文献
664.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REE地球化学及示踪作用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稀土元素(REE)组成特征不同。长江沉积物REE含量较高,元素含量变化也大于黄河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表明长江沉积物的(La/Lu)N、(La/Yb)N、(Gd/Yb)N的值也相应地比黄河沉积物中的高10%左右,分布曲线均呈明显的石倾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相对富集LREE。且长江样品比黄河样品更富集LREE,但Eu亏损不及黄河样品;两者的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均呈平坦稍右倾状,具有 相似文献
665.
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交切定位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切法是最基本的地震定位方法之一,该定位方法具有稳定性强、速度快的优点。由于速度模型假设为均匀或水平均匀介质,与实际介质有较大偏差,因此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为克服传统交切法的缺点,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方法中,震源轨迹不再假设为圆形或双曲线形,而是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进行精确计算。数值模型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用于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 相似文献
666.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是环境地球化学中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手段之-.从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示踪、污染程度、污染途径、污染通量、迁移速率、生物可利用性及特定物质运动规律示踪等几个方面对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环境科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该技术在辽宁省矿业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7.
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空间深地震测深技术通过采用三维数据采集的观测系统,利用三维层析技术,以求获得区域地壳三维分层结构和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它与传统的二维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研究区域性地壳结构,特别是壳内深断裂和低速层的空间展布特征。Kanasewich等(1985)给出了利用空间深地震测深资料重建地壳三维界面的方法,我们在其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地壳三维界面和速度分布联合反演的方法。正问题的计算是在Chander(1977)关于三维平界面的快速两点追踪算法上的改进,在获得界面三维反演结果的基础之上,利用剩余走时残差,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Tarantola,Nercession 1986)重建地壳三维速度图像。 1998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长白山火山区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测深观测,目的是研究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利用本次实验所获得的780余个PmP波走时数据,采用上述的方法重建了研究区莫霍界面和地壳三维速度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莫霍界面由北东方向向南逐渐加深,在天池火山口下达最深,并且被一些可能存在的地壳厚度陡变带(或深断裂)所切割。在东西方向莫霍面由西向东缓缓加深,其变化较南北方向缓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存在着一条近北东方向的莫霍面深度陡变带(或深断裂带)从天池火山口西部穿过,相应位置与马鞍山—三道白河地堑型断裂相一致,该断裂带可能对天山火山喷发时岩浆的运移起到重要作用。深度为15km和25km的P波速度图像表明,在天池火山口下分布着近南北走向明显的低P波速度分布,其南北方向延伸的范围约为80-90公里左右。比较这两个深度上的低P波速度体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这个低P波速度体尺度随深度逐渐变小,但在25km深度处仍清晰可见,这表明该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或更深一些。 相似文献
668.
应用声波在桩身中传递的网格法射线追踪原理,采用逐次线性化迭代与带阻尼最小二乘QR分解相结合的超声层析成像方法进行图像重建。通过预设置缺陷的模型桩测试,对基于超声波速和特征阻抗的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超声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基桩完整性诊断中,可判定灌注桩桩身缺陷的位置和形状大小,并能达到较高的精度。特别是基于特征阻抗的层析成像,为基桩完整性的定量诊断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平台,在基桩完整性诊断和对缺陷的工程处理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9.
球坐标系下三维射线追踪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在文中详细地论述了适用于任意曲线坐标系的射线追踪系统的建立和重要公式的推导,并给出了该追踪系统在球坐标系下的具体应用,讨论了理论模型和实际三维模型下的射线追踪效果,球坐标三维射球追踪结果表明,该方法和弯曲法相比能更精确地反映介质的速度分布情况以及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670.
A. B. Druzhinin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1996,148(3-4):637-683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nonlinear ray perturbation theory (Druzhinin, 1991), is proposed for both a fast and accurate uniform asymptotic solution of forward and inverse kinematic problems in anisotropic media. It has been developed to modify the standard ray linearization procedures when they become inconsistent, by providing a predictable truncation error of ray perturbation serie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consists in a set of recurrent expressions for the perturbations of all orders for calculating approximately the body wave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polarization, travel times, ray trajectories, paraxial rays and also the slowness vectors or reflected/transmitted waves in terms of elastic tensor perturbations. We assume that any elastic medium can be used as an unperturbed medium. A total 2-D numerical testing of these expressions has been established within the transverse isotropy to verify the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of perturbation series when the elastic constants are perturbed. Seismological applications to determine crack-induced anisotropy parameters on VSP travel times for the different wave types in homogeneous and horizontally layered, transversally isotropic and orthorhombic structures are also presented. A number of numerical tests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in general 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choice of the reference model and the errors in the input data. A proof of uniqueness is provided by an interactiv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ity functions, which are also used for choosing optimum source/receiver locations. Finally, software has been developed for a desktop computer and applied to interpreting specific real VSP observations as well as explaining the results of physical modelling for a 3-D crack model with the estimation of crack paramet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