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篇 |
免费 | 103篇 |
国内免费 | 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11篇 |
地球物理 | 252篇 |
地质学 | 242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9篇 |
自然地理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提高走时精度以达到观测伽师—乌恰和伽师—阿合奇地区地壳介质变化的目的。计算了伽师地区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ML≥2.5重复地震序列经射线追踪和波形互相关方法校正后的P波走时差。结果显示,在2009年2月20日柯坪5.4级地震前阿合奇台的记录观察到该地区短期的地壳介质速度明显升高现象,2010年6月10日乌恰5.2级地震前乌恰台也同样记录观察到该现象。 相似文献
22.
337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东缘,区内发育近EW向、NNE向构造裂隙群及NW向辉绿岩和正长岩脉体,发育以碱性为主的多种围岩蚀变。区内矿床主要赋矿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属壳源型。矿石内金属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矿石的LREE/HREE比值为3.25,Sm/Nd比值平均为0.307,Ce/Yb比值为7.127,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成矿流体具有较深来源。矿石较围岩亏损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平缓,与幔源辉绿岩特别是与正长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近,负铕异常比围岩更为强烈,反映成矿流体的来源具有幔源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可以认为337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幔源性质。 相似文献
23.
24.
在地震波正反演研究中,考虑起伏地表和地震各向异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最短路径追踪算法引入到起伏地表各向异性介质模型的地震波走时计算中.模型剖分时,整体模型划分成正方形单元,起伏边界附近以不规则网格逼近,进而采用非规则节点布置实现非规则网格处的最短路径计算.追踪计算中采用Sena群速度近似公式,得到各向异性地震波的走时,实现了复杂地表情况下各向异性介质模型中地震波的射线追踪.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显示,本文方法能够可靠地应用于复杂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5.
基于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与化学示踪剂在岩溶含水介质中的运移扩散规律,提出了 几种常见的示踪剂浓度分布曲线类型,并研究了它们与岩溶含水介质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为了检验化学示踪技术探查岩溶发育特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以山东丘集煤矿 为例,通过地面钻孔投放示踪剂,利用井下放水孔作为示踪接收点,研究了煤层下伏奥陶系 灰岩含水层隐伏岩溶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煤矿区深部奥陶系灰岩强岩溶发育带呈现出由西北分别向东和向东南延伸的“人字”型分布规律,矿区其它区域则以相对均匀的裂隙溶隙弱岩溶发育特征为主。通过与已有水文资料对比,矿区岩溶的发育与分布与奥陶灰岩含水层钻孔涌水量大小及其分布相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Identifying subsoil sediment sources with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ratio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J. Patrick Laceby Jon Olley Timothy J. Pietsch Fran Sheldon Stuart E. Bunn 《水文研究》2015,29(8):1956-1971
Increased sediment loads from accelerated catchment erosion significantly degrade waterways worldwide. In the South East Queensland region of Australia, sediment loads are degrading Moreton Bay, a Ramsar listed 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In this region, like most parts of coastal Australia, sediment is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gully and channel bank erosion processes. A novel approach is presented that uses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ratios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se often indistinguishable subsoil sediment sources. The conservativeness of these sediment properties is first tested by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separation (testing for consistency during transport) and the effect of sampling at different times (testing for temporal source consistency). The discrimination potential of these sediment properties is then assessed with the conservative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particle size and temporal analyses, modelled to determine sediment provenance in three catchments. Nitrogen sediment properties were found to have significant particle size enrichment and high temporal variance indicative of non‐conservative behaviour. Conversely, carbon stable isotopes had very limited particle size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highlighting their suitability for sediment tracing. Channel erosion was modelled to b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sediment (μ 51%, σ 9%) contrasting desktop modelling research that estimated gully erosion is the predominant sediment source. To limit the supply of sediment to Moreton Bay, channel bank and gully erosion must both be targeted by sediment management programs.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ubsoil sediment sources, this approach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sediment loads degrading waterways worldwide.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7.
三维地质模型中地震波共轭梯度非线性走时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是探测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三维块状建模以及三角形拼接的界面描述方式,结合快速高效的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获得三维复杂地质模型中的地震射线路径与走时信息,采用共轭梯度非线性反演算法,进行地震波走时反演。实验结果表明共轭梯度反演算法在三维层状模型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工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文章论述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介绍了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的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9.
电离层人工调制可以激发甚低频(VLF)波,其中向上传播进入磁层的VLF波,不但能够用来研究磁层中的各种物理现象,且具有人工沉降高能粒子,消除辐射带等实际用途.本文使用射线追踪方法,模拟电离层调制激发的VLF波在磁层的传播路径,分析激发纬度和调制频率对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的影响;并基于低频波的色散方程和波粒共振条件,分析VLF波传播路径上与磁层高能粒子的最低共振能及其分布.研究表明,VLF波通过在磁层来回反射向更高的L-shell传播,最终稳定在某一L-shell附近.以较低的调制频率或者从较高的纬度激发的VLF波能够传播到更高的L-shell,但是,当激发纬度过高时,低频波也可能不发生磁层反射而直接进入电离层和大气层.低频波在磁层的传播过程中,在较高的纬度或者较低的L-shell能够与较高能量的电子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在较高的L-shell并且低纬地区,能够与较低能量的电子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共振谐数越高,能发生波粒共振的电子能量越高. 相似文献
30.
界面二次源法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最小走时射线追踪方法,尤其适合层状介质中走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最小走时树方法(如Moser法),仅在物性界面上设置二次源,射线路径的方向只在层界面处发生改变,该方法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射线路径的锯齿状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低变速区的射线路径多值现象,因此,它具有更高的追踪精度和效率.本文采用界面二次源法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实现了PS转换波射线追踪,理论模型的计算证实了界面二次源法追踪PS转换波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同时该方法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也很好地追踪出分离的PSV波和PSH波,因此该方法有利于横波分裂在地震勘探中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