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79篇
  免费   1387篇
  国内免费   1177篇
测绘学   1578篇
大气科学   1026篇
地球物理   2606篇
地质学   2255篇
海洋学   881篇
天文学   278篇
综合类   749篇
自然地理   57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75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410篇
  2014年   465篇
  2013年   526篇
  2012年   481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372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482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34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和研究了 1 970年 1月— 2 0 0 1年 1 2月新疆地区 30年来的地震活动情况。结果表明 ,新疆地震活动存在比较稳定的 1 0年左右活动周期 ,并存在 5年和 1 7年左右的不稳定的准活动周期 ,也就是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优势周期 ,也存在一定的时变性。根据 MS≥ 4.7地震时间序列的连续小波变换结果可推测 ,2 0 0 2— 2 0 0 5年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偏弱 ,中、强地震的发生次数偏少 ,有可能发生 5级或 6级地震 ,而到 2 0 0 6— 2 0 0 7年新疆有可能再次发生 7级左右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62.
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的配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冯利华 《地理科学》2002,22(4):504-507
提出了长江巨洪前期物理因子配置的概念,在每一次巨洪发生之前,影响巨洪的主要物理因子之间一般都会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即出现一些固有的配置,这些配置正是长江发生巨洪的强信号,对长江巨洪的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3.
64.
图像处理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激光微位移监测技术是一种对地质灾害进行长期监测的新方法。该技术用激光作为光源,用CCD摄像器作为镜头,通过图象采集卡把视频信号采入计算机中,用与该仪器配套的专门软件对采集到的光斑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出光斑的三维中心坐标值,把该值和原点坐标值进行比较,就可以算出灾害体滑动的距离。该系统可以对灾害体进行长期、非接触监测,监测时间、监测频率可以任意设定。文章概括介绍该监测的原理,各个组成部分,重点介绍软件部分,即采集的视频信号进入计算机后的图像处理过程和数据库结构。该监测系统已在三块地区试运行了3个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5.
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时记录网页的开发为例,介绍了在开发网络数据库时,利用Excel组件作输入界面,实现查询界面上表格的表头和表尾不动、而中间行可以滚动,实现回次滚动查询和界面实时刷新。  相似文献   
66.
为了以新途径探索长江水量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宜昌站日流量混沌变化特性并建立了新预测模型.重点论述相空间嵌入滞时的确定.分析了传统的自相关函数法和真实矢量场法确定嵌入滞时的优劣,并提出以广义相关函数合理确定嵌入滞时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广义相关函数法是一个合理又可操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67.
大型双槽渡槽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大型双槽渡槽结构的地震反应,根据渡槽结构复杂、影响动力因素较多等特点,采用8结点空间块体单元对渡槽槽身和槽墩进行有限元离散,分别用耦合自由度和多个弹簧单元分别模拟渡槽槽身横向拉杆、加劲肋和盆式橡胶支座,建立了大型双槽渡槽结构地层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南水北调水利工程中的双洎河大型双槽渡槽的振动特性,并分别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该渡槽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可为该渡槽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地震信号传输的常用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设计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实际应用表明,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的是符合要求的,提出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信号传输方式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建设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9.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in the Ngatamariki geothermal field,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were made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 for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istivity structure within a geothermal field. Low-frequency square wave signals we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ree grounded bipole current sources sited about 8 km from the measurement lines. Despite high levels of electrical noise, transient electric field vectors could be determined reliably for times between 0.02 and 3.3 s after each step in the source current. Instantaneous apparent resistivity tensors were then calculated. Apparent resistivity pseudosections along the two measurement lines show smooth variations of resistivity from site to site. Over most of the field the images consistently show a three-layer resistivity structure with a conductive middle layer (3–10 Ωm) representing the conductive upper part of the thermal reservoir. A deep-seated region of low resistivity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field may indicate a conductive structure at about 1 km associated with a deeper diorite intrusion. Measurements sited closer than about 100 m to drillholes appear to have been disturbed by metallic casing in the holes. A change in resistivity structure in the east of the field may indicate a major geological or hydrothermal boundary.  相似文献   
70.
A Bayesian inference approach is introduced to identify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s at four downhole array sites. The approach of inference is based on a parametric time‐varying 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model. The approach is shown to be adaptive to the changes of filter parameters and noise amplitudes. Four sites, including the Lotung (Taiwan), Chiba (Japan), Garner Valley (California), and Treasure Island (California) sites with downhole seismic arrays are analysed. Our results show two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 the well‐known strain‐dependent softening, and reduction in stiffness that is not instantaneously recoverable. It is also found that both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in sandy soils than in clayey soils. The mechanism for the second type of soil degradation is not yet clear to the authors and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