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11篇 |
免费 | 4837篇 |
国内免费 | 23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19篇 |
大气科学 | 2131篇 |
地球物理 | 2657篇 |
地质学 | 7963篇 |
海洋学 | 2851篇 |
天文学 | 211篇 |
综合类 | 1297篇 |
自然地理 | 35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328篇 |
2023年 | 358篇 |
2022年 | 602篇 |
2021年 | 695篇 |
2020年 | 703篇 |
2019年 | 772篇 |
2018年 | 697篇 |
2017年 | 747篇 |
2016年 | 760篇 |
2015年 | 792篇 |
2014年 | 981篇 |
2013年 | 909篇 |
2012年 | 1032篇 |
2011年 | 993篇 |
2010年 | 880篇 |
2009年 | 1013篇 |
2008年 | 916篇 |
2007年 | 1101篇 |
2006年 | 1054篇 |
2005年 | 974篇 |
2004年 | 876篇 |
2003年 | 816篇 |
2002年 | 702篇 |
2001年 | 574篇 |
2000年 | 480篇 |
1999年 | 433篇 |
1998年 | 379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20篇 |
1995年 | 262篇 |
1994年 | 233篇 |
1993年 | 208篇 |
1992年 | 174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60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2.
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研究总结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金矿的基本特征和各类型金矿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该区的中深成热液金矿(包括韧性剪切带型及岩浆热液型)和浅成热液金矿分带相邻产出;前者受康古尔—黄山缝合线为主体的推覆隆起带控制,后者受推覆带后侧的石英滩—雅满苏同碰撞伸展带(喜马拉雅型伸展带)控制;成矿时代相互对应,都形成于碰撞造山期(295~244 Ma)。将这样的两个矿带统称为成对金矿带。 相似文献
93.
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分析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因素对华北地块北缘Au、Ag、Cu、Pb、Zn成矿的控制作用,总结了矿床的时、空分布,共生组合特点,提出了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94.
长江上游的战略地位与生态环境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的地区 ,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 ,是实现《全国生态环境规划》 ,将“环境与发展”有机结合的攻坚地段。本文论述了长江上游地区在我国 2 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长江产业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以及在我国西南、西北和整个西部地区开发、山区脱贫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并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敏感性和脆弱性 ,长江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区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物种、基因库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和影响 ,环境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96.
冈底斯南缘泽当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极为发育。文章根据泽当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地质特征,结合地质剖面测制和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对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进行分类,将典中组火山岩分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过渡相和火山沉积相。根据火山活动喷发旋回特征,将研究区典中组火山作用分为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下亚旋回包含3个喷发期次,4个喷发韵律,上亚旋回包含3个喷发期次、6个喷发韵律。根据火山岩岩性组合、岩相特征及其相互叠置关系,在研究区识别出1个破火山机构,2个层状火山机构,即结巴乡东破火山机构、多颇章西层状火山机构和擦结日层状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97.
林子宗群是青藏高原南部的一次重大构造岩浆事件,记录了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碰撞造山的关键信息;文章对冈底斯南缘泽当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典中组底部安山质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65. 79±0. 55 Ma,形成时代属于古新世,可代表泽当地区典中组火山岩成岩年龄。该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贫碱、贫镁、过铝质特征,属于过铝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弱Eu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本区典中组火山岩形成于俯冲造山的构造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地幔组分,具有岛弧或陆缘弧特点。 相似文献
98.
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南海海域采集管眼鱼6尾,经形态特征鉴定为月鱼目、鞭尾鱼科、鞭尾鱼属(Stylephorus)、鞭尾鱼(Stylephorus chordates)。鞭尾鱼主要鉴别特征为:体长,侧扁。眼大,呈望远镜状,朝前或朝上。吻小,管状,口有特别大的伸缩能力。背鳍从颈背部延伸至尾鳍基部。尾鳍分明显的上叶和下叶,下叶2鳍条极度延长。鞭尾鱼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该科、该属、该种鱼类在中国海域的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99.
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虑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饱和粉土的液化特性,研究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地震响应分析确定饱和粉土层受到的随机地震荷载,进一步探讨了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三轴试验技术,以及利用此种试验分析饱和粉土液化特性的方法。研究结果为形成判别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可能性的新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0.
高原季风对500hPa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1958—2007年中国560站夏季降水资料,设计了一个区域西风指数,探讨了高原夏季风和500百帕中纬度西风带活动的时间一频率多层次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以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对区域西风带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近61年来,两者总体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增强后者减弱。除了都具有1—2年、27—28年和线性趋势变化的共同周期外,还呈现出各自的周期变化,并且均发生过一次年代际气候跃变现象,前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者发生在80年代中期,高原夏季风由偏弱转为偏强,区域西风由偏强转入偏弱,在跃变前后两者各种周期的时间尺度和强度存在明显的不同。如果排除1—2年周期的不确定性,预计接下来高原夏季风将直接进入偏弱期,区域西风指数可能在3—4年后才转入偏强期,并且高原夏季风会比区域西风指数提前发生突变,对区域西风指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高原夏季风不仅自身对我国夏季降水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它通过影响中纬度西风带的活动,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