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7篇
  免费   4274篇
  国内免费   5407篇
测绘学   2966篇
大气科学   3354篇
地球物理   4259篇
地质学   13204篇
海洋学   4096篇
天文学   253篇
综合类   2028篇
自然地理   5398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477篇
  2022年   950篇
  2021年   1178篇
  2020年   1109篇
  2019年   1238篇
  2018年   993篇
  2017年   1169篇
  2016年   1234篇
  2015年   1287篇
  2014年   1612篇
  2013年   1470篇
  2012年   1703篇
  2011年   1697篇
  2010年   1415篇
  2009年   1659篇
  2008年   1576篇
  2007年   1818篇
  2006年   1710篇
  2005年   1487篇
  2004年   1338篇
  2003年   1235篇
  2002年   1116篇
  2001年   916篇
  2000年   738篇
  1999年   659篇
  1998年   575篇
  1997年   519篇
  1996年   473篇
  1995年   390篇
  1994年   347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69篇
  1991年   190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54年   3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平阳研山明矾石矿床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认真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矾山明矾山矿床是酸性火山气热液与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内的碱性长石的交代中形成的。为了解释矿床的均一性,成矿的周期性和矿床单向依变分带等重要特征,我们重点研究了矿床中明矾石化和叶蜡石化的热力学性质,得出了K 活度和pH值是控制交代产物的重要因素的新结论,提出了该矿床交代成矿作用的新模型,并据此成功地解释了矿床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2.
分析黄河流域交通供给水平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适配性,对交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交通供需适配性具有重要参考。论文基于黄河流域现状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基础数据,分析了黄河流域县域交通优势度分异特征,并探讨了交通与县域发展质量的空间适配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县域交通优势度有待提升,在人口与GDP方面呈现一定错配特征;高优势度县域集中分布在济南—郑州—西安—兰州通道沿线。黄河流域交通供给均衡性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差异;样带交通优势度呈现陇海—兰新“一”字型样带>“几”字湾样带>南北纵向“1”字型样带的分布态势,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城镇化、经济基础是影响黄河流域县域交通优势度的主要因素。“几”字湾样带和南北纵向“1”字型样带还受到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流域40.05%的县域处于初级适配状态,38.78%的县域为交通劣势型,集中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亟需提升交通设施对该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3.
日照茶树种植区典型茶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以日照茶树种植区3个典型茶园为研究对象,每个茶园分别取鸠坑、黄山群体、福鼎大白各3个品种,最终取得9种茶样生长地的土样,研究分析土样的pH,有机质,全N,P,K,有效N,P,K等指标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并以此为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3个茶园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茶园肥力综合水平为北垛春>碧波山庄>北叶青;茶园土壤总体上,pH值较适中,有机质含量很缺乏,全N含量偏低,全P含量中等,全K含量较高,有效N含量很缺乏,有效P含量非常丰富,有效K含量中等,并据此提出了关于该地区3个典型茶园今后合理施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4.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地理科学》2006,26(6):735-742
北京市西部门头沟区保留有许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京西独特的景观旅游资源。在深入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典型性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在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利用的6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5.
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旭东 《地理研究》2013,32(2):233-244
贵州乌蒙山区是国家划定的18片贫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山区人地资源矛盾日趋突出,已严重阻碍了乌蒙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研究了1995~2006年贵州乌蒙山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生活水平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对于认清和把握乌蒙山区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完善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表明:贵州乌蒙山区人口严重超载,而承载人口的主要资源为土地资源,经济资源和生活水平承载力偏低;相对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绝大多数县域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56.
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转型期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以及信息经济的发展壮大,写字楼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的象征,并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运用GIS空间密度分析、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等技术方法,探讨了转型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写字楼空间容量密度分布呈由中心向外围梯度递减格局,并出现多中心融合集聚的形态;写字楼规模容量特征呈现显著的内外围差异性,内城开发密度大而强度小,外围开发强度大而密度小;而规模容量的等级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三级区块发展规模的滞后;写字楼内部企业类型中,基础性依赖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离散,而生产性服务业则趋于集簇式分布;写字楼内部企业存在较大的区位熵差异,即出现一定的地域专业化特征,同时,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块一般具有较高的综合服务能力,而处于发展中的区块则呈现出功能的单一性。总体上看,政治、经济和企业微观主体等各种要素,通过相互交织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写字楼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时空演化进程,其中显著表现在城市经济形态转型、城市郊区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以及政策与政府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7.
韩立建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011-1021
快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在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因其剧烈人为活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近年来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城市与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凸显。而传统的研究更注重孤立地开展空气污染或城市化的研究,缺乏对二者相互耦合关系的综合研究。本文以中国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城市空气污染为切入点,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在城市化与PM2.5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研究框架、主要方法和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等。指明该领域的研究已从空间格局分析逐步深入到健康影响、社会经济驱动等相关方向,并已延伸至复合主题的研究。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拓展城市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了解城市化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关系,解析不同城市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城市空气质量问题,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8.
地名词典查询是地名校正、地名匹配等地名服务应用的重要基础,但是地名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词典查询性能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大规模数据环境中传统词典查询方法准确率不高且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字符特征的中文地名词典查询方法(CGQM)。首先,查询具有相同字符特征的地名形成候选地名集合,同时构建单字索引提升查询效率;其次,依据字符数量特征比较查询地名与候选地名的差异,进一步过滤候选地名集合;最后,基于字符位置特征优化查询结果排序策略,使得结果排序更为合理。实验以全国地名词典为例,构建5组测试集进行CGQM方法与Lucene检索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GQM方法对于增强地名词典查询功能、提升查询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9.
该文探讨了马超营断裂带内各地层的成矿元素丰度特征,阐述了该带内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总结了Au及有关元素Ag、Pb、Zn、Mo、Co、Ni、Mn、Ba、Sr、As、Sb、Bi等异常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成果表明:马超营断裂带的韧性—韧脆性剪切带是本区Au及与其相关的Ag、Pb、Zn等成矿元素异常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0.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HT), but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AHS). With the goal of providing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is review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research regions, developmental timeline trends, key fields and hot topics of resource evaluation research related to AHT over 2005-2020. With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that incorporates both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revealed four important aspects of AHT research. (1) Relevant articl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a development-oriented period (2005-2012) and a conservation-oriented period (2013-2020). (2) GIAHS accounts for the absolute majority (about 66.7%) of relevant studies. In particular, Longji Terraces System, Hani terraces system and Dong’s Rice-Fish-Duck System we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IAHS, and Yunnan, Zhejiang and Guangxi were the research hotspot provinces. (3) Terraced landscapes and tea culture were the most popular themes in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while sports tourism, tea culture tourism and study tours are becoming the new trends in IAHS sites. (4) Research methods have undergone a shift from qualitative to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nd a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manner is becoming a new research trend. By reviewing and prospec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study not only make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IAHS, but also helps to enrich the relevant evaluation theorie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