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3篇 |
免费 | 197篇 |
国内免费 | 1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7篇 |
大气科学 | 32篇 |
地球物理 | 63篇 |
地质学 | 466篇 |
海洋学 | 48篇 |
综合类 | 45篇 |
自然地理 | 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64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所形成焦炭的结构、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气煤到肥煤阶段(Ro,m:0.77%~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逐渐增大;进入焦煤阶段(Ro,m>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降低。气煤、13焦煤形成的焦炭结构以各向同性体为主,焦煤、肥煤炼出的焦炭以粒状镶嵌结构为主。由气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焦煤形成的焦炭,其气孔以微孔和大孔为主,气孔分布标准差Ds最大;肥煤炼出的焦炭,其气孔分布大小较均一;13焦煤和低变质程度的焦煤成焦后,气孔分布状况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冲洪积平原是我国主要的土壤和地下水高氟区之一,“地氟病”给当地人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为研究鲁西南沿黄地区浅部土壤中F元素的富集规律,采集该区表层及下部垂向土壤控制样品进行地球化学指标测定;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研究区土壤粒径和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从土壤质地、化学指标、矿物风化程度与F含量的相关性角度分析鲁西南沿黄地区土壤中F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F含量的平均值为594 mg/kg,高于华北平原典型区及山东地区平均水平,约80%面积的土壤F含量过剩;浅部土壤中粉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72.99%,黏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20.31%,砂粒物质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6.70%。研究区土壤中的F元素平面上易在地势低平处富集,垂向上易在土壤表层富集。土壤中F的物源为黄土高原黄土,F含量受土壤中黏粒含量的控制,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F含量与Ca、Al、Fe、Mg、K、Ti、Mn、N、S、V、Zn、Cr含量及CEC(阳离子交换量)呈正相关,与Si、Na含量及pH值呈负相关;土壤中的F元素随土壤颗粒化学风化程度的增高呈富集趋势。 相似文献
13.
津巴布韦大岩墙蕴含丰富的铬铁矿资源,不同部位成矿特征存在差异.钙碱性铁质基性-超基性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伴随着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南部岩浆房两翼300 m深度范围内共赋存7个不连续的铬铁矿层,矿层垂向间距30~50 m,南部矿层发育优于北部;铬铁矿层厚度多为0.2~1 m,铬铁矿层发育于辉橄岩系和辉石岩系的接触部位,三者呈... 相似文献
14.
15.
和龙岩体赋存于新太古代夹皮沟—金城洞花岗绿岩带中,与围岩发生同变形变质。岩体具有典型的科马提岩冷凝结构分层和鬣刺结构、冷凝多面体节理。上述特征是作者1990年发现确认的。该科马提岩的矿物学特征:玻璃质脱玻形成铁皂石等矿物;斜方辉石和橄榄石鬣刺呈中空骸晶状,大部被滑石、铁白云石、绿泥石、磁铁矿等取代,但仍保留完好的长柱状假像;堆积带中橄榄石呈微细粒、新鲜,仅发生网状蛇纹石化。岩石化学特征富MgO,CaO/Al_2O_3=1.04,用科马提岩分类图判别为超镁铁质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超基性岩已蚀变成蛇纹岩,部分浸染状铬铁矿颗粒具有环带结构,这将为研究铬铁矿形成后所经历的变质过程及其寄主岩体的构造演化提供可靠的信息.通过对铬铁矿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得出:所研究铬铁矿的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缘依次为铝铬铁矿、高铁铬铁矿和铬磁铁矿,被绿泥石所包裹.从铝铬铁矿到高铁铬铁矿,Cr2O3,Al2O3和MgO含量下降,Fe2O3和FeO含量升高;Cr#,TiO2含量,YFe值以及Fe2+#值明显具有升高的趋势,而Mg#值却急剧下降.以上变化规律表明本文所研究的铬铁矿经历了由高温到低温,同时氧逸度上升的过程,并伴随有蛇纹石化作用、热液流体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等改造,最终形成环带结构.此过程与铬铁矿寄主岩体经历的由地幔抬升至浅部地壳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过程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From geometry to dynamics of microstructure: using boundary lengths to quantify boundary misorientations and anisotrop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ohn Wheeler Z. Jiang D. J. Prior J. Tullis M. R. Drury P. W. Trimby 《Tectonophysics》2003,376(1-2):19-35
The microstructure of a quartzite experimentally deformed and partially recrystallised at 900 °C, 1.2 GPa confining pressure and strain rate 10−6/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orientation contrast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Boundaries between misoriented domains (grains or subgrains) were determined by image analysis of orientation contrast images. In each domain, EBSD measurements gave the complete quartz lattice orientation and enabled calculation of misorientation angles across every domain boundary. Results are analysed in terms of the boundary density, which for any range of misorientations is the boundary length for that range divided by image area. This allows a more direct comparison of misorientation statistics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a sample than does a treatment in terms of boundary number.The strain in the quartzite sample is heterogeneous. A 100×150 μm low-strain partially recrystallised subarea C was compared with a high-strain completely recrystallised subarea E. The density of high-angle (>10°) boundaries in E is roughly double that in C, reflecting the greater degree of recrystallisation. Low-angle boundaries in C and E are produced by subgrain rotation. In the low-angle range 0–10° boundary densities in both C and E show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misorientation. The densities scale with exp(−θ/λ) where λ is approximately 2° in C and 1° in E; in other words, E has a comparative dearth of boundaries in the 8–10° range. We explain this dearth in terms of mobile high-angle boundaries sweeping through and consuming low-angle boundaries as the latter increase misorientation through time. In E, the density of high-angle boundaries is larger than in C, so this sweeping would have been more efficient and could explain the relative paucity of 8–10° boundaries.The boundary density can be generalised to a directional property that gives the degree of anisotropy of the boundary network and its preferred orientation. Despite the imposed strain, the analysed samples show that boundaries are not, on average, strongly aligned. This is a function of the strong sinuosity of high-angle boundaries, caused by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Low-angle boundaries might be expected, on average, to be aligned in relation to imposed strain but this is not found.Boundary densities and their generalisation in terms of directional properties provide objective measures of microstructure. In this study the patterns they show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combined subgrain rotation and migration recrystallisation, but it may be that other microstructural processes give distinctive patterns when analysed in this fashion. 相似文献
18.
北京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对管坨岭冰期和赵家台冰期的古冰川沉积进行了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形貌组合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管坨岭冰期的管坨岭冰碛层和大富庄冰碛层,以及赵家台冰期的太平庄冰碛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以冰川成因的形貌组合占优势,而赵家台冰期鲁家滩冰水沉积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则以冰川和流水共有成因的形貌占优势。所以,据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可以肯定该区分别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曾发育过两次古冰川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岩石磁性与低温流体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量研究表明 ,低温流体通过改变岩石中磁性矿物的组成而改变了岩石的磁化率和剩磁等磁性参数 ,利用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区分不同时期和类型的流体事件。笔者认为流体对围岩的影响受岩石组织类型的控制 ,通过研究岩石组织类型可望了解磁性矿物转变和重磁化的机制。文章通过金矿围岩地球化学和磁性参数对比的实例分析 ,提出岩石组织内部磁场也可能对流体的成矿作用发生重要影响。流体在萃取围岩中有用元素或发生成矿物质聚集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新的磁性矿物形成。在此过程中 ,磁性矿物的晶体生长以化学剩磁的方式记录下环境磁场 ,由此可以研究流体运移轨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水产养殖用地分布广泛,但由于其在影像上所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造成该用地类型提取中的困难,尤其针对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纹理和空间特征的养殖用地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步骤:首先,利用纹理熵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实现水产养殖用地的粗提取;然后,依据相邻地物间的关系实现同类型地物合并;最后,本文构建一种相对宽度作为地物的近似宽度,再次利用NDWI实现水产养殖用地的准确识别。本文以越南万丰湾为研究区域,以Landat-8融合影像(融合后的像元大小为15 m)的目视解译结果为标准,对本文方法与最小距离法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度可达91.13%,远高于传统的面向对象方法,并且所提方法的错误率和虚假率分别为0.09%和8.87%,表明了该方法可靠性,因而该方法可为基于中分辨率影像的地物类型提取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