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0篇 |
免费 | 1144篇 |
国内免费 | 18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9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941篇 |
地质学 | 6003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491篇 |
自然地理 | 1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41篇 |
2020年 | 243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246篇 |
2017年 | 273篇 |
2016年 | 321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395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435篇 |
2011年 | 348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348篇 |
2008年 | 313篇 |
2007年 | 336篇 |
2006年 | 368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84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53篇 |
1999年 | 212篇 |
1998年 | 206篇 |
1997年 | 164篇 |
1996年 | 125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922.
广州南沙区地面沉降已经影响到城市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防止地面沉降进一步发展,文中基于InSAR监测数据和水准监测数据,总结分析了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地表形变多为小范围的、局部地区的剧烈沉降。在此基础上,针对6个沉降严重区域,采用机理模型定量估算了各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量及所占比重,得可压缩土层引起的沉降量为34.43~96.97 mm/a,所占比重在37.07%~75.67%,地下水水位和地面荷载的最大影响比重分别为26.28%和52.40%。并且通过研究分析地面沉降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为科学防治该地区地面沉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3.
QIN Xiaofeng WANG Zongqi ZHANG Yingli PAN Luozhong HU Guiang ZHOU Fushe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2,86(5):1182-1199
The Napo-Qinzhou Tectonic Belt (NQTB)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Yangtze, Cathaysia and Indochina (North Vietnam) Blocks, which is composed of five major lithotectonic subunits: the Qinzhou-Fangcheng Suture Zone (QFSZ), the Shiwandashan Basin (SB), the Pingxiang-Nanning Suture Zone (PNSZ), the Damingshan Block (DB) and the Babu-Lingma Suture Zone (BLSZ). On the basis of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the Permian mafic igneous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groups: (1)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1) from the Longjing region in the PNSZ and Hurun region in the BLSZ,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low Ni and Cr contents; (2)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2) from the Naxiao and Chongzuo region in the DB, characterized by low-intermediate Ti, P and Zr with high Ni and Cr concentrations; and (3) mafic igneous rocks (Group 3) from the Siming region in the Jingxi carbonate platform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QTB, with intermediate-high Ti, P and Zr and low Ni and Cr contents. The Group 1 rocks yield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250.5±2.8 Ma and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basalts occurring in back-arc basin settings. The Group 2 rocks exhibit geochemical features to those basalts in island arcs, whereas the Group 3 rocks show geochemical similarity to that of ocean island basalts. All three group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εNd(t) values (–2.61 to +1.10) and high initial 87Sr/86Sr isotopic ratios (0.705309–0.707434),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derived from a subduction-modified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experienced assimilation,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crustal contamination or mixing during magmatic evolution. Accordingly, we propose the existence of an arc-back arc basin system that developed along the NQTB at the border of SW Guangxi Province (SW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 and it was formed by continued north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Cathaysian (or Yunkai) Block under the Yangtze Block, and northea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beneath the Yangtze Block during Permian time. 相似文献
924.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西准噶尔花岗岩类年代学的研究,厘定各期构造岩浆事件的时限,反演西准噶尔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准噶尔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时期。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主要为谢米斯台花岗岩类、赛尔花岗岩类及阿克乔克花岗岩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阿克乔克花岗闪长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阿克乔克埃达克岩可能是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经过脱水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主要分布在扎尔马—萨吾尔岩浆弧地区,这一时期的花岗岩类可能是额尔齐斯蛇绿岩所代表的古大洋向南俯冲脱水引发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或者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引起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指示俯冲的古大洋在早石炭世期间未闭合碰撞;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花岗岩类在整个西准噶尔地区都有分布,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表明西准地区进入了陆内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25.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926.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分析,对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分布特征和岩石成因进行研究,探讨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是古特提斯演化过程中重要的构造转换期,岩浆岩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辉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并且广泛出露具埃达克质特征的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晚三叠世岩浆岩的出露规模与俯冲阶段相比,规模较小,一般以小岩体、岩株和岩脉侵入于早期岩体和地层中。东昆仑晚三叠世岩浆岩主体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具有一定分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岩石类型不同时分异程度、富集和亏损程度有一定差异。大部分晚三叠世花岗质岩浆岩的同位素特征与晚二叠世-三叠纪镁铁质岩浆岩近似,部分具有更高的εNd(t)和εHf(t)值。镁铁质岩浆岩、普通花岗岩、埃达克质岩浆岩在东昆仑各个构造带皆有分布,A型花岗岩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构造带(东昆北)的阿牙克库木湖-香日德断裂附近。东昆仑晚三叠世镁铁质岩浆岩具有弧岩浆岩特征,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物。普通花岗岩和埃达克质岩浆岩多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物,少量埃达克质岩浆岩由于与地幔的交代作用,具有幔源特征。A型花岗岩为残留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部分普通花岗岩、埃达克质岩浆岩和A型花岗岩由于岩浆混合作用,具幔源特征。构造环境研究表明,东昆仑在晚三叠世进入古特提斯演化的后碰撞阶段。巴颜喀拉地块同东昆仑地块的持续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密度增大,使岩石圈重力不稳定发生拆沉作用,引发岩石圈地幔减压熔融,产生大量的镁铁质岩浆岩;镁铁质岩浆底侵不同类型地壳熔融及拆沉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岩浆交代地幔,以及岩浆混合和岩浆后期演化,形成了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丰富多样的岩浆岩。 相似文献
927.
为进一步研究山西吕梁山北段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对成矿的制约,利用数字化填图方法,在偏关县一带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几条中生代大型构造带,查明了这些大型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性质、断裂组合及运动学特征; 证实了中生代为该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成矿作用尽管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但在空间上分布受NE向隐伏构造的制约; 大型挠褶构造是地壳强烈隆升的标志,区内大型构造带多数是在挠褶构造的基础上叠加断层而形成的。该研究对于探讨山西中—新生代构造的演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8.
盆地沉降史和埋藏史分析是油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松辽盆地南部测井资料,在地层剥蚀量计算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速率、沉降速率和埋藏史研究。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模拟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最高,泉头组、明水组较高,而登娄库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四方台组较低。埋藏史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营城组时期,具有快速沉降、快速沉积和快速埋藏特征;营城组末期遭受剥蚀,地层缺失和剥蚀自西向东有增大的趋势;登娄库组-明水组时期,埋藏史特征表现为较快速的沉降、沉积和埋藏;姚家组以下的地层保存相对完整,嫩江组上部-明水组地层剥蚀较大,东南隆起区基本缺失嫩江组三段-明水组;古近纪-新近纪,总体特征是缓慢抬升,之后缓慢下降、缓慢沉积、缓慢埋藏。 相似文献
929.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花岗岩类被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Ma、291~292Ma。通过对该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库勒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K2O/Na2O平均值为0.96,(Na2O+K2O)/Al2O3平均值为0.66,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2,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那尔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05,K2O/Na2O平均值为1.17,富钾,为过铝质碱性花岗岩。库勒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花岗岩,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其那尔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后造山期松弛阶段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930.
甘肃省景泰正路下志留统复理石杂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的下志留统肮脏沟组为一套巨厚的浊流相陆源碎屑岩,以杂砂岩为主,夹有板岩,属典型的浊流沉积。薄片的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其粒度为0.05~4.00 mm,岩性为细粒-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对5块采集于复理石中的杂砂岩样品进行岩性组合判定和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w(SiO2)为61.83%~69.90%,w(K2O)/w(Na2O)为0.89~1.46。利用数据对比及w(K2O)/w(Na2O)—w(SiO2)等判别图的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的性质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和判别的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下志留统肮脏沟组的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源区和造山带源区,反映了卷入造山带的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的物源背景。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为弧后前陆盆地背景,与碰撞后的大地构造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