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34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3 毫秒
51.
通过对GF-2卫星影像正射校正及波段模拟配准误差试验,分析GF-2卫星正射校正方法的选择以及不同配准误差下对GF-2卫星影像自动分类结果的影响;最后介绍GF-2遥感影像在森林资源监测应用中的初步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正射校正时,当校正精度要求控制在RMS2时,控制点数量选择范围在85~95间较为合理,且控制点数在90个时,RMS值最小;经有理函数模型与卫片模型比较后,卫片模型校正精度较高;以目视判读为主时,实践中建议使用三次卷积重采样法输出结果最好;波段模拟配准误差试验中,配准误差与各地类面积变化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于森林面积监测时,配准误差应小于0.3个像元。此研究可为新型国产卫星数据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针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影像的特点,采用一种影像特征点自动提取匹配算法,解决影像之间的比例尺不一致、分辨率不一致等问题,实现影像的自动精确匹配,最终构建具有精确地理信息的三维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三维模型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可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种科学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3.
不动产测绘关键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对不动产测绘提出新的要求,为从技术上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完善不动产测绘体系建设,该文对不动产测绘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探。应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并总结了不动产测绘的关键技术,指出不动产测绘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标准、支撑技术和平台建设3方面,并提出统一数据分类体系、统一数据表达模式、统一空间基准、统一获取技术方法、统一管理平台的"五统一"技术方案。"五统一"技术方案可实现不动产测绘在空间基准,数据采集、转换、整合处理,质检,成果集成和展示等阶段的统一,促使不动产测绘清晰化、标准化、系统化,有助于提升不动产测绘体系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54.
不动产登记数据模型是建立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建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确保不动产登记制度实施重要基础和保障,本文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不动产登记簿卡证册及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和参考,提出了不动产登记数据模型的设计原则、要素组成、模型构成及相互关联,形成了稳定、可扩展的不动产登记数据模型,为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的顺利编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5.
在广东省进一步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的背景下,通过对业务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总体框架和数据库结构设计,并对系统在实现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系统重要功能的实现,最后对系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6.
介绍了一种涵盖地籍管理过程且在实施过程中简单易行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籍信息的动态管理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7.
针对多源遥感影像之间成像机理不同、非线性光谱辐射畸变大以及灰度梯度差异明显等所导致的匹配困难问题,提出深度特征融合匹配算法(Feature Fusion Matching Algorithm, FFM)。(1)通过构建特征图金字塔网络提取影像深度特征,使用特征连接结构将语义丰富的高层特征与定位精确的低层特征互补融合,解决多源影像同名特征难以表征的问题并提高特征向量的定位精度;(2)对原始维度1/8的特征图进行交叉变换来融合自身邻域信息与待匹配影像特征信息,通过计算特征向量间的相似性得分得到初次匹配结果,针对特征稀疏区域,提出滑动窗口自适应得分阈值检测算法来提升匹配效果;(3)将匹配结果映射至亚像素级特征图,在小窗口内计算像素间的匹配概率分布期望值来检校优化匹配结果,提高匹配点对的准确性;(4)使用PROSAC算法对匹配结果进行提纯,有效剔除误匹配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正确匹配点。试验选取6对多源遥感影像,将FFM同SuperPoint、SIFT、ContextDesc以及LoFTR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FM算法在匹配点正确率、匹配点均方根误差以及分布均匀度等方面远优于其他算法。将FFM匹...  相似文献   
58.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SIFT算法在遥感影像配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从特征点匹配精度上进行了改进。通过分析SIFT特征点匹配的主要误差来源,逐步消除可能误差,提取尽可能多且精准的匹配点对。接下来利用该匹配点对作为配准用控制点对,分别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仿射变换和小面元微分纠正配准。最后与传统SIFT算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更高的匹配精度。  相似文献   
59.
B/S结构的土地登记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茜 《测绘科学》2010,35(2):167-169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是政府部门网上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土地登记发证的图文一体化办公基础上,根据新的功能需求,结合.NET技术、ESRI最新GIS组件产品(ArcGIS Server,ArcSDE),提出了建立基于Web GIS技术的网络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实现方案。系统运行证明了网络电子办公势在必行,无论对国土部门还是社会大众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0.
4D seismic is widely used to remotely monitor fluid movement in subsurface reservoirs. This technique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offshore where high survey repeatability can be achieved.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the first 4D seismic that successfully monitored the CO2 sequestration process was recorded offshore in the Sleipner field, North Sea. In the case of land projects, poor repeatability of the land seismic data due to low S/N ratio often obscures the time‐lapse seismic signal. Hence for a successful on shore monitoring program improving seismic repeatability is essential. Stage 2 of the CO2CRC Otway project involves an injection of a small amount (around 15,000 tonnes) of CO2/CH4 gas mixture into a saline aquifer at a depth of approximately 1.5 km. Previous studies at this site showed that seismic repeatability is relatively low due to variations in weather conditions, near surface geology and farming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ime‐lapse seismic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a permanent receiver array can be utilised to improve signal to noise ratio and hence repeatability. A small‐scale trial of such an array was conducted at the Otway site in June 2012. A set of 25 geophones was installed in 3 m deep boreholes in parallel to the same number of surface geophones. In addition, four geophones were placed into boreholes of 1–12 m depth. In order to assess the gain in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repeatability,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seism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relatively poor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rain, strong wind and thunderstorms. With such an amplified background noise level, we found that the noise level for buried geophones is on average 20 dB lower compared to the surface geophones. The levels of repeatability for borehole geophones estimated around direct wave, reflected wave and ground roll are twice as high as for the surface geophones. Both borehole and surface geophones produce the best repeatability in the 30–90 Hz frequency range. The influence of burying depth on S/N ratio and repeatability shows tha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peatability can be reached at a depth of 3 m. The level of repeatability remains relatively constant between 3 and 12 m dept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