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4篇
  免费   2275篇
  国内免费   3377篇
测绘学   2090篇
大气科学   3259篇
地球物理   4160篇
地质学   4366篇
海洋学   2305篇
天文学   505篇
综合类   1203篇
自然地理   1458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435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634篇
  2019年   730篇
  2018年   597篇
  2017年   655篇
  2016年   652篇
  2015年   747篇
  2014年   922篇
  2013年   1015篇
  2012年   891篇
  2011年   913篇
  2010年   780篇
  2009年   946篇
  2008年   879篇
  2007年   963篇
  2006年   831篇
  2005年   725篇
  2004年   689篇
  2003年   585篇
  2002年   532篇
  2001年   455篇
  2000年   390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301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86篇
  1995年   233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73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一种新的水面蒸发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相似理论,提出一个考虑自由对流和强迫对流相结合的水面蒸发模式,并用实测资料对蒸发模式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52.
HDPE蜂巢式固沙障研制与防沙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采用先进的HDPE新材料制成蜂巢式固沙障来替代传统的草方格。研究发现:HDPE蜂巢式固沙障可以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地表底层风速,进而减弱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沙障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原始沙面充分蚀积,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形成稳定的凹曲面。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为13.6/100~13.2/100,这种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与传统有效的草方格(草方格为13.3/100)防沙效应相当,其二者流场特性也相同。这种稳定的凹曲面,对不饱和风沙流具一种升力效应,形成沙物质的非堆积搬运条件,这是格状沙障作用的关键。实验表明,选用孔隙度为40%、高20 cm的HDPE固沙障防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3.
白令海北部陆坡晚第四纪的古海洋与古气候学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令海北部陆坡B2 9柱状样中放射虫Cycladophoradavisiana含量曲线和深海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为该柱状样建立了晚第四纪约 1 0万年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该柱状样中微体化石、碳屑颗粒、筏冰碎屑 (石英和岩屑颗粒 )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作为表层生产力指标的粗组份自氧同位素 5 .3期以来呈阶梯状增加 ,反映表层生产力阶段式的增长 ;碳屑颗粒丰度自氧同位素 5 .3期至末次冰消期的增加说明白令海末次冰消期以前气候较全新世干冷 ,天然火灾发生的概率较全新世大大增加 ;冰期和早、中全新世较高的筏冰碎屑反映了冰期和早、中全新世白令海陆架海冰的扩大以及气候转暖所导致的海冰消融的过程 ,揭示了白令海对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54.
55.
根据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积累区采集的表层雪样品,揭示了该区表层雪中δ<'18>O值的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汽输送对降水中δ<'18>O值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表层雪中δ<'18>O值季节变化显著,变幅可达12.59‰左右,其变化趋势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6.
季节性冻融是干旱区土壤盐碱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盐耦合关系及热量调控机理仍不清楚。通过分析2009年11月~2010年5月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盐荒地季节性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160 cm以内的水分、盐分和温度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土层冻融过程中水热盐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50 cm左右,表土层(0~40 cm)温度与气温关系密切;土壤剖面水分呈现“C”型垂直分布,表土层和底土层(100~160 cm)含水量较大,而心土层(40~100 cm)含水量不足10%,土层平均含水率在冻融前期增加了12.91%,而在初蒸期减少了10.01%;土壤剖面盐分在冻结期和初蒸期表聚作用明显,心土层和底土层含盐量稳定,土壤剖面含盐量表现为“积盐-脱盐-再积盐”的变化过程。水热盐之间具有高度协同性,心土层和底土层表现为水盐相随、而表土层为水去盐留的耦合特征,热量传输是调控水盐运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7.
喀斯特地区地形起伏大,常规的降尺度方法及所选择的因子对其不适用。该文根据喀斯特地区的特点,选取反射率、遥感指数及高程因子为尺度因子,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建立MODIS第31、32波段辐射亮度数据和尺度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适合喀斯特地区的随机森林(Karst Random Forest,KRF)模型,成功将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热红外辐射亮度降至100 m,最后利用劈窗算法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地表温度。将KRF方法与仅考虑常规因子的多因子随机森林回归模型(MTVRF)和热锐化算法(TsHARP)对比,结果表明:1)在不同高差的喀斯特地区,KRF方法可较大程度提高地表温度降尺度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在遵义市西北部和贵阳市以南地区分别为2.46 K和1.45 K,较MTVRF模型分别降低了0.1419 K和0.2928 K,较TsHARP算法分别降低了0.6204 K和0.6953 K,且在地形起伏度较低的喀斯特山区城市(贵阳市以南)表现更好;2)在喀斯特地区不同地类上,KRF方法效果也较好,其中植被区域最优,RMSE为1.41 K,破碎的裸土区域RMSE为1.84 K。研究显示,考虑特殊尺度因子的KRF方法可提高喀斯特地区地表温度的降尺度精度,为该地区以地表温度为基础的研究提供更精细可靠的地表温度产品。  相似文献   
58.
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小立  王凯荣 《山地学报》2003,21(4):466-472
模拟主要利用方式构建的垫面为主导因子,采用径流场实测方法,通过4a(1998~2001年)实地观测试验,剖析不同下垫面对雨水地表径流及其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时间分布及其强度)是影响地表径流特征的主导因素;年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系统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不同垫面地表径流产量有显著性差异;雨水径流过程的土壤和养分流失有相似的表现。在假定雨水年份的基础上,应用不同雨水年份出现概率指标,推算出:湘北红壤坡地现今利用状况下,雨水产地表径流过程的年均水土流失量及其养分(有机质、N、P、K)损失量;和可最大开发利用时,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与养分损失。提出"利用坡地集雨利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观点。  相似文献   
59.
沙粒的表面磨蚀效应是地表产尘、释尘的重要机制,针对干湖盆泥漠地表开展磨蚀释尘实验研究,对理解干湖盆地表风蚀过程及盐碱尘暴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采自西居延海干涸湖盆泥漠地表土样进行室内磨蚀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粒级(细、中、粗)沙粒不同落沙角度(30°,45°,60°)的磨蚀效应。结果表明:(1)泥漠地表磨蚀实验中能够产生明显释尘效应的沙粒粒级阈值为中沙(0.25 mm<Md<0.50 mm);(2)磨蚀粒径粒级相同时,磨蚀角度会对泥漠地表磨蚀释尘速率产生影响,磨蚀量的角度排序为60°>30°>45°,但同一粒级3种角度下的磨蚀释尘率差异不显著。(3)磨蚀角度为45°时,计算了泥漠地表的质量磨蚀率与能量磨蚀率,其中中沙为0.04 g·kg-1、0.43 g·J-1,粗沙为0.08 g·kg-1、0.74 g·J-1,极粗沙为0.26 g·kg-1、2.54 g·J-1;在磨蚀沙粒粒级倍增而磨蚀角度不变情况下,泥漠地表磨蚀释尘率与能量磨蚀率未发生正比例线性增长变化。  相似文献   
60.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3  
闫敏华  邓伟  马学慧 《地理学报》2001,56(2):159-17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近45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开荒,农田已取代原来的沼泽和沼泽化湿地,成为现今三江平原的主要景观类型,其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1955-1999年三江平原地区2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压4个要素的资料,分析近45年来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的区域季节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定量地认述了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对于各气候要素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突变事实,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阶梯式的持续变暖事实,认为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这些突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