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0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1807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773篇
地质学   5047篇
海洋学   473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229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232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7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2. 0 mol/dm~3Na_2CO_3溶液5h单点化学提取-硅钼蓝连续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别测定了大亚湾西部海域13个表层沉积物和1个沉积物岩芯中生物硅的含量.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岩芯中生物硅含量占比分别为0. 69%~2. 02%和1. 24%~2. 05%,平均值分别为1. 42%和1. 60%.结果证实西大亚湾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水平与我国南海近岸海域基本一致.在210Pbex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沉积物岩芯中生物硅、有机物、无机碳等多指标,揭示近百年来大亚湾周边环境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证实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大亚湾周边农业、海水养殖业和工业发展等人类活动加剧了该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尤其90年代核电站运行对海洋生态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以基底古隆精细刻画为基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系断裂发育特征,并探讨断裂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指导区内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根据古隆起和骨干断裂展布特征,将平北区划分为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和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等3个次级区带。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和火山活动期次,厘定出平北区断陷期早、晚两期断裂系统。早期断裂以NE走向为主,控制古隆起发育。晚期断裂数量多、分布广,以NNE走向为主。在南强北弱的区域伸展背景下,断陷晚期断裂发育受早期断裂及古隆起影响,局部应力场发生扭动调整,在平湖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强伸展、中部张扭和北部弱伸展夹扭动3种不同应力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张扭性断裂组合及古隆起边缘受断层影响的牵引背斜是决定有利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通过平北区古隆起周边断裂精细梳理是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3.
海洋地质调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 调查产生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和共享已成为衡量我国海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鉴于传统WebGIS应用交互性差, 扩展再利用性能弱的缺点, 文章以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为基础, 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应用开发接口(Flex API) 和ArcGIS Flex Viewer应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 并定制自定义的微件(Widget)在应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 开发部署在网络环境下的“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用户能快速、便捷地获取调查数据。文章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调查基本信息的集中管理、展示与服务, 该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地勘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海洋地质工作信息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4.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建南盆地是发育于南海西部陆缘我国传统疆界线附近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大部分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疆界线内。在对盆地近万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对盆地的主要构造样式以及它们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分布面积广,沉积厚度大,油气前景良好。盆地是属于早期断陷、后期经走滑改造而成的复合型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样式:早期为断陷阶段,伸展型构造样式发育;中期为断坳—压扭或走滑反转阶段,产生走滑或压扭性构造样式;晚期为区域沉降阶段,以垂向沉积为主,无明显的构造样式发育。  相似文献   
105.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6.
不同结构形式潜堤上的随机波浪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堤在海岸保护和促潍保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效益和经济投入受到潜堤结构形式和高度的影响。基于RANS方程和流体体积(VOF)方法的模型,计算不同潜堤上的波浪运动。潜堤形式包括矩形结构、梯形结构、半圆结构和槽形结构。模拟了不规则波越堤时波浪的破碎特征、破波类型以及波高的变化。通过分析流场和波高分布的变化,得到潜堤上波能散耗的规律,并且得出最优潜堤结构形式。讨论了相对堤顶高度、破碎点位置、相对堤顸宽度、波陡和潜堤结构形式等对波能耗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对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沉积及油气成藏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和控制作用.依据大量实际地震资料,从剖面上识别出了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反转构造等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走滑活动的标志,在平面上识别出了4种组合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应用拉分盆地走滑量计算的理论模型,对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时期的走滑位移量进行了初步估算,认为营口-潍坊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具右旋走滑活动特征,其主要走滑活动表现为3期,分别为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早-中期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新生代累计右旋走滑位移量约为10~20 km.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崎岖海底定量校正的时深转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溯  胡滨 《海洋地质前沿》2019,35(12):66-73
研究区位于深水低勘探区,崎岖海底等普遍存在,受地震、钻井和速度等资料条件的限制,只能采用去海水的拟合公式法进行时深转换。然而去海水拟合公式法时深转换会因崎岖海底而造成假构造现象,且常规的崎岖海底填平校正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用去海水拟合公式法计算出时转深层位,并比较时转深层位与深度域地震资料的横向构造形态变化,引入了构造形态相似率的概念,建立了崎岖海底填平量化评分模板来对崎岖海底进行填平校正,最后根据最高得分值来确定最佳平滑网格的海底和合适的时转深层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崎岖海底造成的假构造现象和支持了构造成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9.
Reconstructing the evolution of ice sheets is critical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system, but most detailed palaeo-glaciological reconstructions have hitherto focused on the very recent history of ice sheets. Here, we present a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ice-sheet derived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Quaternary Ice Age of almost 3 Ma. An extensive geophysical record documents a marine-terminating, calving Fennoscandian Ice Sheet (FIS) margin present periodically on the mid-Norwegian shelf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FIS is illustrated by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fast-flowing ice streams and associated intensification of focused glacial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since that time. Buried subglacial landforms reveal a complex and dynamic ice sheet, with converging palaeo-ice streams and several flow-switching events that may reflect major changes in topography and basal thermal regime. Lack of major subglacial meltwater channels suggests a largely distributed drainage system beneath the marine-terminating part of the FIS. This palaeo-environmental examination of the FIS provide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ice-sheet modelling and shows that fragmentary preservation of buried surfaces and variability of ice-sheet dynamic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reconstructing glacial history from spatially limited datasets.  相似文献   
110.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单道地震勘探以其高分辨率、方便快捷等优点成为揭示浅地层地质构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并出于保护信号的完整性,对低频部分的噪声采用带通滤波进行滤除,而对高频信号中的随机噪声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进行压制处理.在小波阈值去噪过程中,通过比较选用最佳小波基函数sym5对地震剖面进行三层小波分解.结果表明:两种阈值去噪方法在带通滤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剖面的质量,使得反射层面变得连续可追踪.软阈值去噪滤掉了剖面上的较多信息,去噪效果较为彻底,硬阈值去噪则保留了较多的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