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3篇
  免费   775篇
  国内免费   777篇
测绘学   2716篇
大气科学   830篇
地球物理   860篇
地质学   1507篇
海洋学   78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925篇
自然地理   4911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597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468篇
  2017年   613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623篇
  2013年   894篇
  2012年   700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ao  Liguo  Zhou  Zhengchao  Wang  Ning  Xiao  Shu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4):605-616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Due to the atmospheric nuclear weapon tests carried out,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have been extensively contaminated by global fallout of plutonium (Pu)...  相似文献   
992.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兴川  曹小曙  李涛  吕敏娟 《地理学报》2019,74(6):1190-1204
青藏高原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生态—人口—交通单元,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发展特征及规律是人地关系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分析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演化特征,并以省会、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为节点,采用网络分析的时间距离计算模型探讨其通达性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 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复杂性、区域连通性增强,初步形成格状交通网络;② 青藏高原地区中心城市、县城之间的平均最短通达时间已极大缩短至11.89 h、18.84 h,呈自东向西逐渐增大的空间格局,时空收敛效应显著,通达性变化程度与其初始值有关;③ 中心城市为该地区的发展极,其与周围城市通达状况有极大提高,可达时间平均值下降到16.49 h;④ 中心城市和县城交通圈演变过程一致,青藏高原地区各地到最近城市、县城的通达时间不断缩小,沿重要交通干线已形成中心城市4 h、县城2 h短时交通圈连片分布格局,湟水河谷地、一江两河地区逐渐形成交通廊道,乡镇对外交通联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93.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60,自引:3,他引:60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6年与2000年两期TM遥感数据的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从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方面,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82% 和5.15%,高寒沼泽草甸分布面积锐减了24.36%;湖泊水域萎缩了7.5%,以长江源区内流湖泊为主;土地荒漠化发展十分强烈,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展了17.11%,其中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展率达到1.83%。高寒草原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荒漠化、高寒草甸草地的覆盖度下降与草原化以及沼泽草甸草地的疏干旱化是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向,并由此改变了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994.
基于PRISM和泰森多边形的地形要素日降水量空间插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以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地区为例,利用该研究区年、月降水与地形间较强的相关性特点,在PRISM方法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日降水量进行了空间插值计算。文章提出了以月降水量的PRISM空间插值结果为该月逐日降水空间分布的参考本底,利用泰森多边形方法确定空间日降水的概率,从而实现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地区日降水的空间制图方法,并对该方法得到的日降水时空数据集进行了误差分析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简单可靠,满足分布式水文模型或相关陆表过程分布式模拟对分布式日降水数据时空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96.
Public service systems, such as emergency health care, police or fire brigades, are critical for day-to-day functioning of the society. To design and operate these systems efficiently much data needs to be collected and properly utilised. Here, we use the OpenStreetMap (OSM) data to model the demand points (DPs), which approximat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customers, and the road network, which is used to access or distribute services. We consider all inhabitants as customers, and therefore to estimate the demand, we use the available population grids. People are changing their lo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day and thus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is changing accordingly.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how the used demand estimate affects the optimal design of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We calculate and compare efficient designs corresponding to two demand models, a night-time demand model when the majority of inhabitants rest at home and the demand model derived from the 24-hour average of the population density. We propose a simple measure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opulation grids and we estimate how the size of differences affects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a public service system. Our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rvice system is not only dependent on the placement strategy, but an inappropriate demand model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when designing a system as well as when evaluating its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997.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研究涉及到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复杂因素构成的整体问题进行层次分解和重新构造,建立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西昌市为例,将影响城市化发展和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特征因子概括分解为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两大类,并基于DEM数据分别提取出坡度、相对高程、坡向、地面粗糙度数据,利用两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求取出土地变化率数据,从而作为分析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的驱动力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5个因子权重值,在ArcGIS 9.3中利用栅格计算器进行叠置分析,求取出西昌市空间形态变化模式趋势图和空间发展模式分类图。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旅游流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及空间重心模型,对2000年至2012年江西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流年际波动较大,港澳客源市场表现最为稳定,其次是台湾和外国客源市场,港澳台近程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外国入境客源市场潜力还要进一步激发。2年际集中指数较高的美日韩等国,应在稳定基数效应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营销;年际集中指数较低的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等国,应进行重点开发,培育新兴市场。3港澳游客地理集中度高,外国游客呈现分散-集中趋势,为分散风险应加大对亚洲邻国市场的开拓力度;而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客源结构更加完善,但由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知名度及其客源国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流重心移动轨迹存在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999.
Most of the literature to date proposes approximations to the determinant of a positive definite × n spatial covariance matrix (the Jacobian term) for Gaussia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 that fail to support the analysis of massive georeferenced data sets. This paper briefly surveys this literature, recalls and refines much simpler Jacobian approximations, presents selected eigenvalue estimation techniques, summarizes validation results (for estimated eigenvalues, Jacobian approximations, and estimation of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rameter), and illustrates the estimation of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rameter in a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specification for cases as large as n = 37,214,101. The principal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specifications for any size of georeferenced data set. Its specific additions to the literature include (1) new, more efficient estimation algorithms; (2) an approximation of the Jacobian term for remotely sensed data forming incomplete rectangular regions; (3) issues of inference; and (4) timing results.  相似文献   
1000.
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广忠  刘涛  缪杨兵 《地理研究》2009,28(5):1352-1364
考察了北京主城边缘区的非农产业结构与空间特征,揭示了二者的交互演进过程: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形成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边缘区的圈层扩展和空间演进;边缘区的外移过程中,制造业具有稳定的优势,交运仓储、生产资料租赁等传统生产者服务业的优势也随之强化,但空间黏滞性较强的旅游、体育等行业则促进了边缘区产业结构的时相差异性。文章对城市边缘区"年轮式"的圈层扩展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并将其实现的微观路径归纳为飞地式、轴向、填充式和外推式等四种扩展模式。城市规划、城郊高速公路和开发区建设、地价和综合环境的改善是城市边缘区产业空间演变的重要动力。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是解决边缘区产业、空间和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