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21.
薛涛  史玉金  朱小弟  王军  刘婷 《地学前缘》2021,28(4):373-382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和属性模型,能够立体直观地展示地下构筑物、河道、水系等,进一步与三维模型融合后,可以更好地展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价为示范,设计了三维地质结构和属性模型一体化建模方法,构建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下构筑物模型的自动融合。最后根据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的三维建模。本文成果已经应用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局部规划以及工程建设项目中。  相似文献   
322.
The Mass Rapid Transit (MRT) is one of the major modes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Singapore. Understanding the mobility patterns of MRT passengers has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s a city-state with a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Singapore provides a representation of balanced urban dynamics that informs smart urban planning.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and visualized (using both static maps and dynamic web map applicat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ingapore's MRT commuting patterns before the COVID-19 pandemic (January 2020) and during the first outbreak (May 2020) and the Omicron wave of the pandemic (February 2022), using MRT smart card data.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ssenger flows of individual MRT stations and the nearby land use typ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Singapore's MRT commuters match the polycentric urban 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central areas, several regional centres were identified as passenger hotspots in multiple time periods. Furthermore,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circuit breaker’, there was a major decline in MRT passenger flows and a decrease in average MRT commuting distances during weekend/holiday peak hours. Lastly, correlations between passenger flows of MRT stations and the proportion of nearby land use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323.
探索地铁乘客出行目的识别方法,有助于突破智能卡数据(Smart Card Data,SCD)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局限性,提升SCD在交通出行研究、交通发展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融合多源地理大数据,基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时空间互动理论,以北京市居民地铁出行为例,在交通出行调查数据中提取5565个地铁出行样本及其对应的出行目的和出行特征相关变量。基于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得到各样本起止站点的土地利用特征相关变量,形成包含每次地铁出行的出行目的、出行特征、土地利用特征的地铁出行数据集。使用基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对地铁出行数据集进行训练完成的分类器对SCD记录的每一次地铁出行进行分类,获得该次出行的出行目的及其不同目的地铁出行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识别方法可有效预测地铁乘客的出行目的,其中,“上班”、“回家”2类出行目的的预测准确率均超过90%;纳入土地利用特征相关变量可显著提升RF分类器预测准确率,印证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时空间互动理论。鉴于当前SCD的可获取性逐渐提高,该项技术在居民地铁出行监测与预测、地铁线网布局和地铁周边土地利用规划等实践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广性,有助于更全面地认知大城市居民的地铁出行行为。  相似文献   
324.
不同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我国中西南产茶区12个茶园土壤样品和茶叶样品的采集,探讨了不同茶园茶叶氟含量和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规律。老叶和嫩叶氟含量分别为221~1 504 mg/kg和49.0~602 mg/kg,老叶氟含量是嫩叶的2.5~8.1倍。各形态氟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没有统一变化规律,但各层土壤不同形态氟含量均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水溶态>交换态。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对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叶和嫩叶氟含量随水溶态氟含量的增加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与其他形态氟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25.
介绍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自然资源和水资源部产权登记系统和智慧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历程、系统功能及应用情况,对GIS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326.
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氮、磷收支平衡决定了氮、磷在土壤的富集,进一步影响氮、磷的流失强度,分析该过程有助于揭示不同用地类型对区域的环境效应.以位于太湖上游低山丘陵地区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农户调查问卷、土壤和植被生物量实验分析、文献调研和氮、磷表观平衡模型的方法,选择研究区的茶园、水田、马尾松林和竹林四种典型用地类型,系统分析了氮、磷的输入要素,包括肥料输入、大气沉降、秸秆返田/枯枝落叶、生物固氮、人畜排泄物返田,以及输出要素,包括植物生长吸收、氨挥发、反硝化,并比较不同用地类型氮、磷收支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土壤表层氮、磷含量比较,揭示太湖流域上游丘陵山区主要用地类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氮、磷盈余量大小顺序为茶园 > 水田 > 马尾松林 > 竹林,分别是648.6、248.9、115.5、53.6 kgN/(hm2·a)和319.9、29.7、1.2和-3.4 kgP/(hm2·a);氮、磷利用效率以竹林最高,茶园的氮、磷利用效率均最低,仅为15.0%和3.1%;土壤氮盈余量与表层氮含量未能呈现出一致的关系,土壤磷盈余量与表层磷含量比较类似,并由此得出竹林比马尾松林更有利于水环境保护,而茶园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超过水田.  相似文献   
327.
作为政府管理的基础单元,地理实体的构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地理实体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基于上海市“智能化全息测绘”实践经验,阐述了面向城市级应用的地理实体构建范围;以院落和房屋两类典型实体为例,分析了其数据特点,探索了其构成内容及构建规则,为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实体的构建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28.
在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高级阶段转变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金课”的时代性、前沿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团队对数字城市通识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在数字城市基础上实现智慧城市的相关技术理论和大量应用案例,并将其重构提升为智慧城市课程。在重构建设过程及教学实践中,将爱国主义情怀、个人三观树立、社会道德素养、专业伦理意识、职业道德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与应用案例的讲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及爱岗敬业精神。此外,课程还突破性地融入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模式,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敢于创新及其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投身于智慧城市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创业工作,进而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奉献力量。  相似文献   
329.
介绍了国家智能电网需求的一款新型三相电力监测仪.该仪器采用LPC2478ARM处理器且外扩8通道同步采样ADC,标配RS485接口,主要参数测试精度优于0.2级,且通过了江苏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测试认证,整体测试性能达到国标A级.  相似文献   
33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保建设研究的不断增强,防尘、噪声等污染正在严重影响城市环保绿色建设,同时,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也逐渐成为现代工地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型工地的智慧化监管越来越智能化.本文以"智慧工地"建设为目标,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工地位置和实时监测数据融合在一起,同时配合视频监控和GPS车辆定位等,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