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7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334篇
测绘学   378篇
大气科学   465篇
地球物理   549篇
地质学   613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361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81.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具有相同属性的自然现象,观测表明,在大地震及火山喷发之前的几天或几小时,均呈现有非常宽频谱的电磁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现象。本文重点描述了地震前后存在从零开始相当宽频谱的地震电磁辐射以及电离层异常等现象,并提出可利用电离层异常的观测和采用不同频段上地震电磁辐射的立体监测网,作为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手段是现实、可行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我国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2.
鳞毛蕨天山云杉林粗死木质残体贮量及其分解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丰富我国森林粗死木质残体研究的对象类型,并为探讨粗死木质残体在天山云杉天然更新中的生态作用奠定基础,借助粗死木质残体5级分类系统,采用临时标准调查法对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鳞毛蕨天山云杉纯林粗死木质残体的贮量、养分含量及其分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鳞毛蕨天山云杉林粗死木质残体体积贮量为337.61 m3/hm2,生物量为87.98mg/hm2;倒木树干是粗死木质残体的主体组成部分,占总体积的98.09%;(2)以基本密度(比重)为衡量指标,倒木腐朽等级越高,其密度越小,倒木分解符合单项指数衰减模型,分解常数为0.01174.5个不同腐朽等级倒木的平均滞留时间依次为4年、18年、38年、68年和92年.在自然状态下,倒木分解50%、90%和95%所需时间分别为59年、196年和255年;(3)倒木有机碳、全N、全P、全K、Na+的平均含量依次为55.93%±1.42%、0.34%±0.07%、0.12%±0.01%、0.06%±0.01%和0.03%±0.002%,Ca2+、Mg2+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74±4.87 g/kg和34.89±3.66 g/kg,不同养分的变化趋势不同,但同一养分在不同腐朽等级倒木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83.
通过构建用水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度了1994-2006年辽宁省用水变化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用水强度效应及混合效应,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测度了1994-2006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用水变化驱动力的四种效应,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聚类,进而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拉动了水资源利用量的增长,1994-2006年平均效应为15.92×108m3/a;而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和混合效应的变化对水资源利用量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年平均效应分别为-12.44×108m3/a、-1.38×108m3/a和-1.88×108m3/a;(2)在1994-2006年间,经济增长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42.48%,用水强度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31.24%,产业结构效应的平均贡献率约为12.34%,混合效应的平均贡献率为4.72%。经济增长与用水强度变化是辽宁省用水变化的决定因素;(3)经济增长效应的波动性最小,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稳定作用,产业结构效应的波动性最大,对水资源利用量变化趋势起到冲击作用,而用水强度效应和混合效应的波动性居于二者之间,是改变水资源利用量变化...  相似文献   
984.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希尔伯特-黄变换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几个关键技术,以及其优势所在,并将它应用于含随机噪音的地震信号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分解.分解后的信号能够重构原始信号,重构后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地震资料的去噪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5.
特长公路隧道的火灾安全尤其是火灾通风排烟问题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苍岭隧道是一座长度超过7 km的公路隧道,根据多方咨询意见,其通风排烟系统采用带独立排烟道的纵向通风模式。为了判断排烟道顶隔板结构在火灾高温下的安全性,以火灾动态模拟软件FDS的分析结果为温度边界条件,通过ANSYS对火灾下与常温下顶隔板的内力及变形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顶隔板在火灾下的破坏规律,得出了火灾下顶隔板的临界破坏温度及其沿隧道的纵向破坏范围。  相似文献   
986.
针对出行生成预测中变量众多以及多重相关性问题,以常州调查数据为样本,分别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基于土地利用形态的交通发生量模型。并对两者建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PLSR能有效地解决变量多重相关性问题,模型意义清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7.
时频域油气储层低频阴影检测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准确刻画地震信号的局部层次结构,实现高效率的三维地震资料瞬时谱分解,检测油气储层的低频阴影,构造了广义S变换.广义S变换通过引入两个参数,改造S变换的小波函数,使其小波能根据信号处理的具体应用需要而调整.模型信号的仿真发现,广义S变换具有更加优越和灵活可调的时频聚集性能.文中分析了低频阴影的机理,并利用广义S变换对三维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瞬时谱分解,它不仅能检测油气储层的低频阴影,而且可以刻画油气储层的岩性边界和空间展布,减小油气储层检测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988.
角度域成像道集是叠前深度偏移的重要输出结果,它是偏移速度分析、各向异性分析和AVA分析等研究工作的基础.目前存在的角度域成像道集的生成方法受计算效率或角度分辨率的影响,仍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要求.角度域成像道集的生成方法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在直接方法中,波矢量方向计算和局部平面波分解是两个最重要的内容,它们共同决定角度域成像条件的实现效率和角度域成像道集的质量.为了完善现有的角度域成像道集生成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波矢量计算方法和局部平面波分解方法.本文先用波动方程任意时刻的柯西条件构造一个只含原波场负频率成分的柯西波场,然后根据柯西波场在时间波数域的振幅谱计算波场的波矢量方向.该方法仅在需要计算波矢量方向的时刻合成柯西波场,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数据读写操作,是一种高效的波矢量计算方法.本文还以柯西波场为基础提出一种高效的局部平面波分解方法,保证角度域成像条件的实现效率.结合柯西波场和局部平面波分解方法,本文最后给出一种新的角度域成像方法.文中最后的数值实验证明该方法得到的角度域成像道集具有理想的角度分辨率,可以反映地下构造的角度照明情况.  相似文献   
989.
基于Hilbert变换的全波场分离逆时偏移成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逆时偏移方法利用双程波算子模拟波场的正向和反向传播,通常采用互相关成像条件获得偏移剖面,是一种高精度的成像方法.但是传统的互相关成像条件会在偏移结果中产生低频噪声;此外,如果偏移速度中存在剧烈速度变化还可能进一步产生偏移假象.为了提高逆时偏移的成像质量,可在成像过程中先对震源波场和检波点波场分别进行波场分离,然后选择合适的波场成分进行互相关成像.本文基于Hilbert变换,推导了可在偏移过程中进行上下行和左右行波场分离的高效波场分离公式以及相应的成像条件,结合Sigsbee 2B合成数据,给出了不同波场成分的互相关成像结果.数值算例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高效波场分离算法以及合理的波场成分互相关成像条件可以获得高信噪比的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990.
Freshwater communities on remote oceanic islands can be depauperat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iogeographic processes that operate over a range of spatial scales, influencing the colonization of organisms, and events that shape local freshwater assemblages.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paucity in organism diversity f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se ecosystems are, however, not well understood.Here, we examine the relative decomposition rate of leaf litter of native vs. exotic origin by aquatic macroinvertebrat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n isolated and depauperate oceanic environment.Bags containing a standard amount of leaf litter of each of 10 tree species (5 native and 5 non-native species) were deployed on two streams. Two types of bags differing in mesh size were used to allow or prevent the access of leaf litter to macroinvertebrates, respectively. Over a period of 28 days, mass loss of leaf litter was similar in the two bag types suggesting that macroinvertebrates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break down of leaf litter in this system.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ass loss of leaf litter of native and exotic origin. Decomposition rates were highly species-specific suggesting that decomposition rates were related to inhibitory substance specific of each leaf species. Our results add to the wider literature by showing that in depauperate and isolated ecosystems, and in contrast to temperate continental ecosystems, decomposition of plant litter by aquatic macroinvertebrates is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