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6篇
  免费   2124篇
  国内免费   2499篇
测绘学   875篇
大气科学   2008篇
地球物理   3272篇
地质学   3895篇
海洋学   3369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886篇
自然地理   95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4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431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461篇
  2016年   455篇
  2015年   578篇
  2014年   645篇
  2013年   680篇
  2012年   699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673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655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519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394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302篇
  1996年   294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国外地震电磁现象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在地震电磁观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实例,结果显示地震电磁信号在地面和卫星观测记录中非常丰富.地面异常信号频带宽、分布范围广,时间上多集中于震前一个月或几天的时间段内出现.卫星地震电磁信号集中于ELE-VLF频段,时间上以震前几个小时为主,说明电磁信号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我国地震电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超低频段为主,并发展地面与电磁卫星的三维立体联合观测,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992.
近海岸区域平均海面高在大地测量学、物理海洋学以及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目前卫星测高技术主要应用于深海区域,在近海区域尤其是海岸线附近区域的应用几乎为空白.本文根据ERS-1测高卫星回波波形特征,采用五参数线性模型,由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对近海区域尤其是靠近海岸线附近的ERS-1测高波形数据进行波形重构.比较波形重构前、后解算平均海面高,表明波形重构技术不仅明显改善了解算近海海面高的精度,而且增加了近海测高海平面的分辨率,并使卫星测高有效观测延伸至海岸线附近.随后,本文利用波形重构后海面高数据构造了近海多年平均海平面,并对我国近海海平面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3.
陈月英 《地理科学》2007,27(5):642-647
以地级行政区为地域单元,采用多指标综合作为衡量指标,对中国滨海地带经济地域分异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的峰谷相间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峰谷相间地域格局的发育过程;然后探讨了区域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时序演化特征;最后总结了上述时序过程和空间过程的时空关联特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地带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区域组合之间、南与北之间多层次的地域经济分异。  相似文献   
994.
热带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乔民 《第四纪研究》2007,27(5):834-844
以热带生物海岸现代过程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我国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海洋酸化的响应.其中,全球变暖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总体上有利于红树林生长发育,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影响取决于红树林潮滩淤积速率和珊瑚礁礁坪堆积速率与海平面上升速率之间的对比关系.海平面加速上升将威胁部分红树林、珊瑚礁及其后的海岸堤防.全球变暖海表异常高温导致珊瑚白化、海洋酸化导致珊瑚和珊瑚藻钙化率降低将成为21世纪珊瑚礁的重大威胁.全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生态系统响应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导致目前红树林和珊瑚礁的广泛严重破坏,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是有效适应本世纪全球变化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95.
记述了新生代深海冷水碳酸盐泥丘近期的9个重要研究事件;总结了冷水泥丘具有全球海洋(大陆斜坡为主)分布、形态各异、冷水枝状珊瑚构筑泥丘的特点;介绍了冷水泥丘形成的(地质流体渗流和微生物作用)内因及(海底牵引底流作用)外因两种主要观点.对2005年IODP 307航次实施的北大西洋Porcupine Seabight冷水泥丘大洋钻探工作初步成果进行了编译,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在碳氧同位素方面的初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上新世中期以来的2 Ma里冷水碳酸盐泥丘启动和发育过程中存在2次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Ⅰ和Ⅱ),碳氧同位素偏移事件Ⅰ与泥丘的启动相呼应,暗示北大西洋古海洋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可能与北极冰盖极盛有关.  相似文献   
996.
三峡水库运行条件下金乐滑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新丽  王亮清 《地球科学》2007,32(3):403-408
三峡水库运行后,水库水位每年将在145m~162m~175m间波动,库水位的浸泡软化作用及水位升降引起的地下水位的波动将会降低库岸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影响已有滑坡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水库运行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库区大型复杂滑坡——金乐滑坡,分析了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并选择合理的岩土力学参数;利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CFEP有限元软件,依据水库实际运行曲线,在一年时间内分7种不同的模拟状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金乐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2)库水位上升状态下,滑坡前缘稳定性较相应的稳定水位状态较好;(3)水位下降状态,滑坡前缘将出现破坏,特别是162m下降至145m时,滑坡前缘出现破坏,存在中前部渐进破坏的可能;(4)金乐滑坡变形破坏形式为牵引渐进式,在一个水位波动周期内不存在整体滑移的危险.建议对滑坡前缘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97.
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与地中海表层生产力变化的岁差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恩清  田军 《地球科学》2007,32(3):313-321
地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反映非洲季风的记录, 意大利南方晚新生代的海相地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Cape Sper-tivento剖面位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半岛, 属于早上新世(5.3~4.8Ma) 地中海泥灰岩-灰岩沉积物.在借鉴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重新为该剖面建立一个精度更高的天文年代标尺.反映古生产力的指标显示, 早上新世在北半球夏季辐射量增大期间, 地中海有机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增大, C/N出现高值, 碳酸盐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减小, G. obliquus稳定氧碳同位素出现负偏移, 这是非洲夏季风带来的降雨增强的结果.尼罗河泛滥让更多陆源营养物和淡水输入地中海.各个古环境指标的频谱分析结果存在强烈的岁差周期和丰富的半岁差周期, 说明早上新世非洲季风主要受低纬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998.
全新世大暖期的最大海侵对沿海地区具有深刻影响,但是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的最大海侵范围研究较少。本研究利用高精度DEM数据解译以及野外钻探验证,发现海南岛北部全新世精确的最大海侵古岸线空间展布位置,其总面积约260 km2,其中约115 km2属于现今的江东新区规划建设范围内,占整个江东新区规划面积的38%。海南岛北部全新世最大海侵古海岸线的发现,不仅对理解南海全新世高海平面特征及规律提供琼北地区新证据,并且对海南自贸区(江东新区)应对未来海平面升高问题提供背景参照。  相似文献   
999.
岩溶成因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展布预测,是全球石油地质家一直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下古生界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内极有潜力赋存大油气田的储集体。本文以岩溶类型研究为基础、以海平面波动史构建为切入点、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开展了海平面波动中的岩溶响应研究。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海平面下降期均发育了准同生岩溶。准同生岩溶为埋藏岩溶和风华壳岩溶提供了良好的溶蚀介质输导孔隙。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塔北下奥陶统的两期风化壳岩溶叠加于先期的准同生岩溶作用之上。海平面波动史的重建及岩溶格架分析表明,塔里木地区早古生代海平面波动与岩溶发育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岩溶储层发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高志勇 《地质学报》2007,81(1):109-118
通过详细分析曲流河沉积动力学特点,在四川中部须家河组建立了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模式。曲流河沉积中可发育粒级向上变细准层序,也可以发育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辫状河准层序表现为粒级向上变细、河道水体向上变浅的准层序,而粒级向上变粗的准层序不发育。河流相准层序界面是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在粒级向上变粗的泛滥平原-决口扇或决口河道沉积中,准层序界面为暴露过泥岩与上部洪水期的暗色泥岩间的界面。将河流相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进行精细的分析与对比认为,二者在层序地层学级次划分中时限相当,发育时间为0.01~0.05Ma;二者的界面是相同的,均为河道砂体底部的冲刷侵蚀面或者是暴露过泛滥平原泥岩、根土岩等。河流相中准层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实是相同时间内沉积的一套相同的沉积体,二者的不同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在曲流河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沉积物总是相对河水位是向上变浅的,由位于河水面以下的河道或边滩砂体向上变浅至河水面之上的天然堤、泛滥平原泥岩,此相序特征也正与准层序向上变浅的定义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