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5篇
  免费   1219篇
  国内免费   1788篇
测绘学   678篇
大气科学   1342篇
地球物理   1757篇
地质学   2812篇
海洋学   803篇
天文学   293篇
综合类   477篇
自然地理   154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43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439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51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水科学进展》2005,16(1):127-133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2.
水稻灌区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节水灌溉尺度问题,指出产生节水灌溉尺度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结合漳河灌区的实际,讨论了水稻种植区在不同尺度下的水平衡要素及其在节水尺度效应中的作用;说明随尺度的增大,水平衡过程变得复杂化,节水尺度效应现象也更突出.利用漳河灌区田间试验数据和灌区长系列的历史资料,分别从田间、中等、灌溉干渠和灌区共四个尺度,定量地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对水分生产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提高田间尺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促进了漳河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93.
本文探讨了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在带有测距系统误差的导线网中的应用,说明了当系统误差比较显著时.采用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94.
王可丽  吴国雄  江灏  刘平 《气象学报》2002,60(2):173-180
文中首先利用NCEP 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 ,分析了南亚夏季风的时空特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强、弱夏季风年 ,继而利用ISCCP C2、ERBE S4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状况及其在海、陆差异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南亚夏季风强或弱 ,其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强 (弱 )南亚夏季风的前期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相对少 (多 )云区 ,其云量变化不仅表明了此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陆之间云量分布的“跷跷板”现象 ,进一步改变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且 ,在强南亚夏季风年 ,这种热力差异不但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 ,从而对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对常规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和T106物理量诊断产品进行分析,得出2001年10月2~3日发生在桂东南局地强降水成因及中尺度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96.
青藏高原对其东北侧干旱形成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应用再分析资料,指出高原边界层内存在北高南低偶极子型涡旋对的独特气候现象。根据当雄站1998年5月31日至6月4日感热通量的连续观测资料,确定了高原热力作用的时变特征,分别用不同的理想高原初始涡度场加定常热源强迫和时变热源强迫代入正压准地转涡度模式,研究了高原东北侧干旱的形成。认为有三种过程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基流对上游反气旋涡旋的平流输送、南侧气旋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引起的频散生成高值系统的增强。  相似文献   
97.
应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两种数理统计方法,对吐鲁番1997-2000年山区人工增水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作业影响区内作业年份5-6月平均流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8.
球状地球体可控深度电法的效应系数可近似地全面表达可控深度电法和各种效应。通过点源二度体的电算模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水平柱状体和地下存在电阻率垂直界面的条件下,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
A pseudodynamic testing procedure has been applied by which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base‐isolated building is obtained by using as specimen the isolators, while the superstructure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The procedure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ontinuous pseudodynamic testing capabilities of the ELSA laboratory, which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results and reduce the strain‐rate effect of the rubber bearings. A simple proportional correction of the measured forces compensates the remaining strain‐rate effect due to the unrealistic speed of the test. The correction factor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haracterizing test on the specific rubber isolators. The developed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base‐isolated four‐storey building submitted to several specified accelerograms. The results for those earthquake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some changes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
The effects of damping in various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LRB)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 ?‐scale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by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seismic response analyses. A series of shaking table tests of the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for a fixed base design and for a base isolation desig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LRB were used: natural rubber bearings (NRB) and lead rubber bearings (LLRB). Three different designs for the LLRB were tested; each design had a different diameter of lead plug, and thus, different damping values. Artificial time histories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0.4g were used in both the tests and the analyses. In both shaking table tests and analyses, as expecte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s of the seismically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were considerably reduced. However, the shear displacement at the isolators was increased. To reduce the shear displacement in the isolators, the diameter of the lead plug in the LLRB had to be enlarged to increase isolator damping by more than 24%. This caused the isolator stiffness to increase, and resulted in amplifying the floor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of the isolated test structure in the higher frequency ranges with a monotonic reduction of isolator shear displacement.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