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2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2篇 |
大气科学 | 149篇 |
地球物理 | 130篇 |
地质学 | 246篇 |
海洋学 | 36篇 |
综合类 | 109篇 |
自然地理 | 1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79篇 |
2011年 | 75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64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t present, embankment longitudinal cracks are a major problem in highways through permafrost regions, and seriously affect traffic safety and the normal operations of the highway. In the past, roadbed height in permafrost regions was relatively low, and embankment cracks were rare and did not affect traffic safety. Thus, highway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they knew very little about distribution laws and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longitudinal cracks. Due to this lack of knowledge, there is no uniform opinion on this problem, making it difficult to find measures that will mediate the impact of longitudinal cracks. Temperature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and controls embankment stability in permafrost regions, especially in ice-rich and high-temperature regions, and solar radiation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that determines surface temperatures. Under higher embankment,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will be larger between a sunny slope and a shady slope. Hence, the probability for longitudinal cracks generation is higher. In this paper,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crack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were carried out. The longitudinal cracks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road strikes. Solar radiation is consider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of longitudinal cracks.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典型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例,综合使用GIS技术、道路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其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成因及其景观生态效应。在确定了24个独立的空间研究单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深圳市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差异对道路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和道路格局特征的景观整体及重要组分的格局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密度的增加导致交通用地密度、节点和廊道储量增加,道路网络结构复杂程度、格局指数降低;资源条件、环境和生态保护约束是导致道路网络复杂性增加、结构发育水平下降、网络格局指数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深圳市的道路网络格局特征对全市景观整体格局没有表现显著的约束性影响,对建设用地显示出环境保护约束和空间吸引两个方面的综合效应,对于林地则表现出生态保护约束、空间排斥和物理分割三个方面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流沙区最长的公路,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体系是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的公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形测量、防护工程调查以及风沙数据观测,分析沙垄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内气流特征,揭示防护林带内风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主要结论是:①垂直于公路的防护林带断面风场存在3个区(防护林带前部风速迅速降低区、防护林带中部风速低值区、防护林带工程后部风速恢复区),气流穿过公路路面时风速呈增大趋势,利于公路防护;②现有防护林带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相对于防护林带上风向流沙区的风速,防护林带中部风速降低幅度在80%以上,多数断面在林带前缘10H后(H为植株平均高度)风速降低至最小;③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工程防护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迎风坡底部防护效果最好,迎风坡中部防护最差。其研究结果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沙治沙工程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AbstractThe lower course of the Acheloos River is an important hydrosystem in Greece, heavily modified by a cascade of four hydropower dams upstream, which is now being extended by two more dams in the upper course. The design of the dams and hydropower facilities that are in operation has not considered any environmental criteria. However, in the last 50 years, numerous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ssess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such projects to both the abiotic and biotic environment, and to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 towards establishing appropriate constraints on their operation, typically in terms of minimum flow requirements. In this study, seeking a mor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operation of the hydrosystem, we investigate the outflow policy from the most downstream dam, examining alternative environmental flow approaches. Accounting for data limitations, we recommend the basic flow method, which is parsimonious and suitable for Mediterranean rivers, whose flows exhibit strong variability across seasons. We also show that the wetted perimeter–discharge method, which is an elementary hydraulic approach, provides consistent results, even without using any flow data. Finally, we examine the adaptation of the proposed flow policy (including artificial flooding) to the real-time hydropower generation schedule,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sulting conflicts.
Editor Z.W. Kundzewicz; Guest editor M. AcremanCitation Efstratiadis, A., Tegos, A., Varveris, A., and Koutsoyiannis, D., 2014.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flows under limited data availability: case study of the Acheloos River, Greece.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59 (3–4), 731–750.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公路零担专线数据,从城市节点、城际联系、子网络3个层面对中国城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上海、天津、郑州、广州、杭州在网络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根据货流组织系数,可将城市节点划分为强中心、次强中心、弱中心、从属型4种类型。2)在首位联系总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输出型城市和输入型城市的比例为4∶1,反映货流流向的不均衡性。由公路零担专线数据刻画的网络空间呈现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集中在500 km的专线数量占比为41.9%。3)公路零担专线网络形成东北―冀鲁蒙社区、中原社区、关中社区、江淮社区、泛珠三角―长三角社区、长株潭社区6个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城市社区,社区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跨行政区特征。最后,提出以下建议:增强成渝城市群公路零担专线服务能力,发挥核心城市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优化边缘城市产业结构,加强交通与产业融合;积极引导无车承运人平台发挥网络规模化效应,提高公路货运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有3 个5A级和15 个4A级景区,但是由于受交通条件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旅游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本文将城市地理学的腹地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中,同时考虑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和公路交通条件,在GIS软件支持下,采用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以2009 年甘肃省14 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借助场强模型和哈夫模型,计算旅游经济的场强,进行城市旅游腹地的测定,发现场强随着距离中心城市和路网越远而逐渐减小,并且腹地多形成于中心城市周边,沿路网分布十分明显.然后将旅游腹地与市域行政区范围进行叠置分析,找出属于处于相同层次类型的城市,以期为增加全省旅游经济收入,全省城市旅游经济区划和旅游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道路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路建设的加速会引发道路侵蚀的加剧, 继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 为了减轻或控 制道路侵蚀, 必须了解道路侵蚀的特征, 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道路建设是对当地地形的改造, 开 挖以及填埋等扰动活动, 会在原来地貌上形成不同的微地形, 它们各有特点, 形成不同的侵蚀特 征。不同的道路部位侵蚀机理和侵蚀过程差别很大, 现有研究对各个部位的侵蚀强度进行了比 较, 但结果并不一致。与其他用地相比, 道路用地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水文性质, 加速了产流 产沙过程。尤其对一个流域而言, 道路的线性特征使其成为汇流引流的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着流 域的行洪泄洪, 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道路侵蚀预报仍然集中在经验统计模型的研究上, 由于 经验模型固有的弊端, 不能明确反映侵蚀的机理, 物理模型的研究更加迫切, 尤其结合已有的农 地侵蚀的过程模型更是加强的重点。道路侵蚀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以及两者 的组合, 其水保效益都比较明显, 但也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本文总结了国 内外道路侵蚀研究成果, 结合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 对理解道路侵蚀机理, 开 展道路侵蚀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有多源同比例尺道路网匹配方法中,大多只利用道路自身特征进行匹配,而较少顾及道路周边要素对匹配过程的影响和约束,从而影响了道路网匹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系统误差改正后仍存在一定位置或旋转偏差的道路数据进行匹配时,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本文借鉴人类对陌生环境的空间认知特点,提出了一种顾及邻域居民地群组相似性的道路网匹配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城市骨架线网确定与道路相邻的居民地群组,进而计算居民地群组空间关系和几何特征相似度来获得对应道路的匹配结果。其特点在于:对存在位置或旋转偏差的道路数据匹配,以其邻域空间内居民地群组的整体相似性指标来带动道路自身匹配,实际上是增加了周边居民地群组对道路匹配过程的约束,更具鲁棒性。试验及对比分析表明,本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系统误差改正后仍存在较大位置和旋转偏差的道路数据间的匹配问题,提高匹配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四川某公路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分析研究四川某公路深挖路堑边坡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边坡整体及部分块体在边坡开挖后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为边坡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