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3篇
  免费   421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382篇
大气科学   318篇
地球物理   630篇
地质学   553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上海近30年来蒸发变化及其城郊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杨凯  唐敏  周丽英 《地理科学》2004,24(5):557-561
统计分析了上海龙华中心气象站和周边9个郊区气象站1970~2000年蒸发资料,结果表明:(1) 近30年来,上海郊区的蒸发变化和气候的冷暖期变化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郊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低于70年代;进入90年代增暖期后,郊区蒸发量呈逐渐上升趋势。(2) 市区蒸发状况与郊区出现明显反差,20世纪80年代市区蒸发量高于70年代,90年代以后市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下降,与郊县蒸发量变化趋势相背离。(3) 城郊蒸发量历史资料系列的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近30年来上海地区的蒸发存在明显的城郊差异,城郊蒸发的差异及变化与区域下垫面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82.
中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晖  汤进华 《热带地理》2003,23(4):350-353
研究了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和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并与全国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呈多样化特征;②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结构的基本形式为"一三二"型,产值结构的基本形式为"二三一"型,表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产投比看,第二产业效益相对为优,而农业效益低下;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看,无论就业结构还是产值结构都与全国各省(市、区)产业结构的基本形式相一致,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相比差距明显,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相似文献   
783.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3,58(2):172-178
以地区 (市) 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区、沂蒙山区、武陵山区、东南丘陵、喀斯特山区、横断山区、祁连山区等具有典型性的中国山区,定量分析2000年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并与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宏观、中观层面上的多方位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山区人均GDP的区域变化特征与山区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各类山区农业产业人均增加值表现为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山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产业收入退于次要地位,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决定中国山区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784.
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面差距内插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传统距离加权内插法的不足,推导了垂线偏差同大地水准面差距偏导数的转换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模型得到了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面差距内插法,改进了传统距离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785.
针对传统伪距差分服务端压力大,以及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导航定位,某些历元卫星信号弱、卫星数不足、无法连续定位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虚拟格网伪距差分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先验信息和动力学模型,解决了复杂环境中动态定位结果不连续、定位精度低等问题。为验证算法的有效性,该文分别进行了动态、静态实验,并与最小二乘结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静态模式下,卡尔曼滤波算法比最小二乘算法的定位精度,在N、E、U方向分别提高48.3%、47.1%、52.5%;动态模式下,卡尔曼滤波算法比最小二乘算法更加稳定,更适合复杂环境定位。  相似文献   
786.
为准确监测重点滑坡的活动状态,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本文基于4景ALOS-2数据,利用改进的Pixel-Tracking技术获取金沙江白格滑坡2017—2018年间3个连续时间段内的运动分布,试验结果显示,滑坡体运动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通过对不同时段的速度对比后显示,该滑坡在灾害发生前期滑动位移存在明显的加速趋势。  相似文献   
787.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division of matrix- and fracture-type shale oils in the Jiyang Depression, and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coefficient.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coefficient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fault throw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hale oil well and the nearest fault. Based on CO2 content, state of water, oil production and logging response of shale oil formatio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hale oils was established, i.e., a fracture-type shale oil well has a fracture development coefficient greater than 0.2, while a matrix-type one has a fracture development coefficient less than 0.2. Furthermore, the key control factors of matrix- and fracture-type shale oil enrichment were analyzed using typical anatom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atrix-type shale oil enrichment, these factors are lithofacies,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shale porosity and abnormal pressure; for fracture-type shale oil enrichment, they are lithofacies, extent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and abnormal pressure. This study also first describ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trix- and fracture-type shale oils.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errestrial faulted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788.
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有着高地饱压差、储层压力变化幅度大等特点,为明确此类油藏应力敏感特性对于其储层产能的影响,论文以Q油田W组油藏为例,在岩心覆压气测渗透率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岩心有效应力,得出了岩心渗透率与所受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岩心渗透率与其所受有效应力存在着乘幂式关系,将此变化规律应用于产能分析中,推导考虑应力敏感的稳态产能公式,并绘制产能图版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应力敏感后的产能明显出现整体降低的现象,在不同的储层渗透率下,都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优生产压差限,这对于渤海高地饱压差油藏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9.
刘卫平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23,42(1):228-244
系统探究不同地域乡村聚落的演化机制是构建乡村聚落转型实践逻辑和理论体系的基础。居住形态是涵盖居住空间形态、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综合概念,立足居住形态视角有望揭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及其地域差异的深层逻辑。本文遵循“现象描述—机制分析—典型区对比”的思路,以乡村聚落地域分异为切入点,从“人-地”和“人-人”关系视角探究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一般规律,据此构建居住形态的形成及其对乡村聚落格局演化的作用机制,并以散居和聚居形态主导的样区为对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居住形态是衍生于宏观乡村聚落格局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多维性因子,二者均可从“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双重视角进行阐释;居住文化形态具有较强的传承性,为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提供了路径遵循和内生机制,乡村聚落格局可视为居住文化形态在乡村地域空间解译和扩散的结果;生产力进步与偶发性事件可导致居住形态发生变革,从而诱发乡村聚落格局演化机制的改变。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重视居住形态的研究视角,系统探讨不同地域传统乡村聚落的运行机制、城镇化阶段的演化机制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治理策略的本质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村落振兴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0.
利用HHI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结构差异系数探讨河北省县域三次产业空间差异的变化,发现县域各次产业的绝对数量在空间上集中度很高,少数几个县域集中了相当部分的产业产值,空间差异性大;在考虑到县域经济总量的分析中,发现各次产业相对量又呈现较大的分散趋向,得出河北省县域三次产业绝对集中相对分散的结论。同时,研究发现县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较小,多年变化不大,调整产业结构将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