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利用韶关市1981—2010年40、80、160以及320cm的月平均地温资料,计算并分析年平均地温变化。结果表明:韶关市1981—2010年深层地温年际变化大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深层地温的逐月变化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而地温的高值和低值的出现时间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后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突变,发现40、80、320cm地温均在1996年出现突变。通过计算分析各层地温与夏季降水和气温的相关系数,选取了相关显著的因子,利用逐步回归建立了夏季气温和降水预报方程。计算所得的2个方程F值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历史回代拟合率相对理想。  相似文献   
242.
We investigated the density‐dependent and genetic relatedness that regulate the occurrence of inter‐individual (genet) fusion forming plurigenotypic organisms in the brown alga Lessonia berteroana. Recruitment generally occurs at high densities in the inter‐tidal, allowing contact of neighbouring holdfasts as they grow and expand on the substrate. Algal density, by contrast, is regulated by the effects of herbivory and wave impact, which often lead to low holdfast density. Herein,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occurrence of plurigenotypic organisms and their genotypic composition (number of genotypes per plurigenotypic organism) are density dependent and affected by kin selection in the inter‐tidal kelp L. berteroana. Four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used to analyse DNA from 260 samples obtained from shared and non‐shared holdfasts, at two sites with high and two site with low holdfast density. Analyses showed that fusions forming plurigenotypic organisms are extremely common. Interestingly, the frequency of fusions was higher in low‐density sites, in which 100% of the plants had at least two genotypes and the average was 3.5. In high‐density sites, 62% of plants were plurigenotypic, with an average of 2.8 genotypes per plant. Additionally, we found that genotypes that shared a holdfast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genetic relatedness than the average in the population, compatible with a kin structure. Density dependence and kin structure sugges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plurigenotypic organisms is linked to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at kin or multilevel selection may be favouring the fusion of genetically related genets.  相似文献   
243.
基于场论的空间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刘启亮  李光强  程涛 《遥感学报》2010,14(4):702-717
从空间数据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聚类的场——凝聚场,并给出了一种新的空间聚类度量指标(即凝聚力)。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场论的空间聚类算法(简称FTSC算法)。该算法根据凝聚力的矢量计算获取每个实体的邻近实体,通过递归搜索的策略,生成一系列不同的空间簇。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经典算法比较和实际应用分析,发现所提出的算法具有3个方面的优势:(1)不需要用户输入参数;(2)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空间簇;(3)能够很好适应空间数据分布不均匀的特性。  相似文献   
244.
冯岩  余建星 《海洋工程》2023,41(4):12-21
针对半潜式平台安装作业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风险多态性和模糊性问题,构建了一种多态模糊贝叶斯网络风险分析模型。根据行业规范推荐标准定义语言性评价模糊集,描述根节点的事故状态发生概率,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确定性概率难以获取的困难。利用相似性聚合法结合置信度指标融合专家意见,引入改进的去模糊化转换方法,提高了专家知识经验转化为定量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双向推理和敏感性分析技术,实现了工程作业全过程的风险评估。通过对陵水17-2项目半潜平台整体吊装过程进行风险分析,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半潜平台安装作业风险管理与防控策略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45.
为研究基础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以备用荷载路径法为基础,采用静力非线性Pushdown方法和静力线性方法对一栋典型的收进式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分析,从备用荷载路径的抗连续倒塌机制和需求能力比两个角度研究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为基础隔震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结构布置形式不规则性以及裙楼和塔楼层数变化对竖向不规则基础隔震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分别建立塔楼布置不同、裙楼与塔楼层数变化的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除角柱失效工况自身无法产生悬链线机制外,其余底层框架柱失效工况中备用荷载路径在整个推覆倒塌过程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悬链线机制;当隔震支座失效时,由于隔震层水平刚度小,相邻支座无法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作用而难以形成明显的悬链线机制;增加结构冗余度和备用荷载路径中参与荷载传递的构件数量可以有效提高剩余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除角柱和角支座外,隔震支座失效工况DCR值普遍大于对应位置底层框架柱失效工况,备用荷载路径中某些构件的失效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46.
林健康  杨文伟  包超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4):713-720,840
为了探究上部钢结构-下部混凝土结构这类竖向刚度不同的混合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利用拆除构件法,应用ANSYS/LS-DYNA对初始失效后的剩余结构进行非线性静力(Pushdown方法)分析,研究其剩余结构的倒塌破坏模式、荷载变形关系,以及初始失效柱位置的不同和钢框架层数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剩余结构的倒塌破坏模式带有典型的延性变形特征,且在倒塌过程中出现位移和应力分布不连续现象;除边柱失效后剩余结构的倒塌过程仅经历了梁机制外,其余剩余结构的倒塌过程均经历了梁机制、压拱机制和悬链线机制;剩余结构的竖向承载力与初始失效柱高度呈负相关,与钢框架层数呈正相关;为剩余结构提供足够的侧向约束作用以及提高结构冗余度和备用荷载路径数量,可以有效提高剩余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247.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built prior to the mid‐1970s are susceptible to brittle column failure under seismic action, potentially leading to progressive collapse of the structure. The behavior of columns susceptible to brittle shear‐axial failure has been studied previously but rarely h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amaged columns and the surrounding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been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at full scale. In this study, as the second in a series of hybrid simulations, two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of a representative pre‐1970s structure were tested at the Multi‐axial Full‐scale Substructure Testing and Simulation (MUST‐SIM) laboratory. Through the use of hybrid simulati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lumns with the surrounding structure is studied under a severe seismic motion including vertical excitation.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representing the remainder of the representative 10‐story structure is created in the computer program OpenSees. During the hybrid simulation, both physical specimen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loss of shear and axial strength, and the effects of these failures on the surrounding system are described. The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model in OpenSees allowed for analytical flexural‐axial failure of a third column in the structure to occur. The effects of these multiple failures on the response of a full structural system under seismic action are quantified, and the progressive collapse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48.
建筑物是大比例尺地图中的重要要素,其自动化简是制图综合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化简方法仅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顾及多特征约束的建筑物组合化简方法。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冗余点删除、尖角去除等预处理操作;然后根据化简阈值筛选出需要化简的短边,并对其局部结构进行自动分类识别;然后,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位置、面积、方向和形状等特征约束的影响,针对不同的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化简操作,在化简的过程中采用阈值逐渐增大的渐进式确定方法,直到满足化简要求为止;最后,从多个特征角度对化简结果进行评估,对不合理的化简实体进行调整修改。以OpenStreetMap数据为例进行实验,并与其它化简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可以有效保持建筑物的面积、形状、直角等基本特征,可以实现建筑物的自动连续化简,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249.
周亮  张亚 《地理研究》2019,38(7):1749-1763
院士作为国家高端的科研领军人才,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引领,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科学院755名院士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流动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顶尖学术型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求学、就业与工作地变更三种空间流动规律。结果表明:① 院士出生地或籍贯集聚分布在经济条件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东部沿海地区;学历取得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与江苏等985、211高校聚集省区;初次工作地点在不同时代表现各异;最终工作地呈现向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聚集的特征。② 求学(出生地—大学)流动由东部多个省份向北京、上海等国家中心城市近距离流动。毕业首次就业流动空间聚集程度小,且流向随院士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变化。③ 46.23%的院士有工作地变更流动趋势。变更一次的院士其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向东指向性和空间聚集性;变更两次及两次以上的院士,除最后一次流动外无明显空间指向性。④ 流动指数分析表明,北京与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区既是强流入中心也是强流出中心,双向流动量大;而西藏、海南、澳门、内蒙古及广西等省份流动指数为0,属于附属型省份。  相似文献   
250.
地理信息服务聚合是将服务按照业务流程需求集成为更加复杂的服务,从而提高空间信息服务的复用能力,节约地理信息服务集成的成本。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服务及乡村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补偿服务机制的地理信息服务无缝聚合的方法,聚合不同来源的服务,实现了分布式数据的无缝聚合显示及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