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60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疫情之下,在线教学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方案。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以“数字地形测量学”在线课程建设为例,探索在线课程的建设方法与途径,构建“能学、辅教”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超星泛雅+学习通+腾讯课堂+课程QQ群”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2.
本文分析了地理信息学科和我国GIS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就工科背景下GIS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工科GIS专业应在完善地理信息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开设工科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配置,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空间思维解决工科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3.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FGTS)——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巍  薛林福 《世界地质》2010,29(3):522-526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是根据野外地质教学实践性特点,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教学过程的软件系统,具有三维野外地质场景显示、多媒体、虚拟记录本、直观地质过程模拟、飞行漫游、GPS、罗盘和学习效果测验等功能,是重要的野外地质教学平台,对辅助野外地质教学,提高野外地质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4.
GIS算法基础实验教学是引导学生透彻理解GIS算法原理,掌握GIS算法应用技术的重要环节。论文重点分析了GIS算法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并结合笔者在GIS算法基础方面的教学经验,建立了以实验教学系统平台为基础和以算法功能设计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了以项目导向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5.
临沂市属于传统农业大市,耕地资源丰富,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较大。近年来,该市始终把保护耕地放在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努力做到节约集约用地,用尽可能少的土地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需深入思考与不断探索。该文对临沂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查找耕地减少的原因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6.
通过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考察,同时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比较,发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不合理、内容有缺失以及评级等级标准不科学,以此研究结果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分析了3S高新技术学科的特点,针对工科学生的学科背景,以郑州大学GIS专业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摄影测量学为例,探讨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扩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与信息量、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三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效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8.
Himalayan mountain system is distinguished globally for a rich biodiversity and for its role in regulating the climate of the South Asia.Traditional crop-livestock mixed farming in the Himalaya is highly dependent on forests for fodder and manure prepared from forest leaf litter and livestock excreta. Apart from sustaining farm production, forests provide a variety of othe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benefits, which are critical for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not only 115 million mountain people, but also many more people living in the adjoining plains.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landuse coupled with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staple food crops by cash crops and of multipurpose agroforestry trees by fruit trees are widespread changes. Cultivation of Fagopyrum esculentum,Fagopyrum tataricum, Panicum miliaceum, Setaria italica and Pisum arvense has been almost abandoned. Increasing stress on cash crops is driven by a socio-cultural change from subsistence to market economy facilitated by improvement in accessibility and supply of staple food grains at subsidized price by the government. Farmers have gained substantial economic benefits from cash crops. However, loss of agrobiodiversity implies more risks to local livelihood in the events of downfall in market price/demand of cash crops, termination of supply of staple food grains at subsidized price, pest outbreaks in a cash crop dominated homogeneous landscape and abnormal climate years. Indigenous innovations enabling improvement in farm economy by conserving and/enhancing agrobiodiversity do exist, but are highly localized. The changes in agrobiodiversity are such that soil loss and run-off from the croplands hav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ogether with increase in local pressure on forests. As farm productivity is maintained with forest-based inputs, continued deple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will result in poor economic returns from agriculture to local people,apart from loss of global benefits from Himalayan forests.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improvement in traditional manure and management of on-farm trees,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of agroforestry in degraded forest lands and policies favoring economic benefits to local people from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could reduce the risks of decline in agricultural biodiversity and associated threats to livelihoods and Himalayan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19.
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是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点,但各个大学实现融合的模式仍存在差异。本文拟基于地方文化传统和周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地方对大学主导功能的影响,并结合对英美典型研究性大学的案例剖析,研究不同大学教学科研融合发展的主要立足点不同的内在原因。研究显示,地方不仅为大学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大学提供人力资本、知识创新等方面的服务,因此,大学的主导功能与地方文化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而教学科研的融合则往往立足于大学的主要功能。例如,牛津大学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就深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哈佛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也与其追求真理的文化传统有关,而斯坦福大学以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紧密融合的模式也受到实用教育理念的影响。总的看来,研究型大学都应该力促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这是其承载文化传播和知识创造功能的基础,但就具体大学而言,很有必要适应特定地方的文化环境,探索适合的教学科研融合发展模式,而不要陷入盲目模仿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0.
地理信息科学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GIS(CyberGIS)相关技术逐渐渗透到各个应用领域,目前对于网络GIS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给网络GIS本科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社会对网络GIS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和本科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文章提出了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网络GIS课程体系,设计了网络GIS本科渐进式教学模式,为综合培养本科生的网络GIS基础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本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