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41篇 |
地质学 | 75篇 |
海洋学 | 17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3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设计计算新模式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是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可以有效地限制支挡结构的变形,具有桩顶位移小,抵抗力大的特点。但其受力机理复杂,前、后排桩间土对结构的作用很难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式:将前、后排桩及中间连系梁和桩间土视为一个整体;前排桩和后排桩受到的地基土的抗力简化为弹性支承,提出了桩间土对前排桩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力计算分析模型,认为前排桩不仅受到桩间土的主动土压力作用,而且受到由于桩间土的挤压作用而产生的附加土压力的作用; 其主动土压力 与单排桩所受到的主动土压力 之比是桩间距与桩宽(桩径)之比的二次抛物线函数;而附加土压力 可由半平面体在边界上受法向分布力的解析解[1]求得;而桩间土对后排桩的作用按照弹性支承考虑。最后,采用有限元理论和Winkler弹性地基梁方法建立了求解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的力学模型,并应用于某供水工程的边坡加固中。计算结果表明:该种计算分析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利用P2P节点会话时间呈重尾Pareto分布、少数节点具有较长的会话时间的特征,在稳定的物理节点中,实现若干个虚拟节点,以改善P2P网络会话时间的分布状态。仿真结果显示,在少量的稳定节点中生成少数虚拟节点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的查询性能。 相似文献
103.
WANG Yuanbin GUO Haiyan* and ZHANG Chunhu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P. R.China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2007,6(1):90-94
1 Introduction The portal water injection sheet pile (PWISP) is a new type of space-retaining structure developed for the Shengli Oil Company. It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actical needs of hydraulic projects and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of jet-drilling in the oil indus-try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hydraulic projects (Guo, 2002, 2005). It consists of the double-row parallel-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sheet piles and the connectio… 相似文献
104.
Siying Wang Yunyan Du Chen Jia Meng B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8,32(12):2477-2496
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telecom have yield large volumes of trajectory data. Understanding these data effectively requires intuitive yet accurate visual analysis. The visual analysis of massive trajectory data is challenged by the numerous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locations, which cause massive clutt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ology for visual analysis by integrating algebraic multigrid (AMG) method in data aggregation. The non-parametric method helps to build a multi-layer node representation from a graph which is extracted from trajectory data. The comparison with AMG and other methods shows that AMG method is more advanced in both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nodes. The new method is tested with real-world dataset of cell-phone signalling records in Beij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our method is suitable for processing and creating abstraction of massive trajectory dataset, revealing inherent patterns and creating intuitive and vivid flow maps. 相似文献
105.
基于结构化空间关系信息的结点层次匹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化空间关系信息的结点层次匹配方法。指出了在结点匹配中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顾及结点及其连接弧段的结构特征,结合距离、拓扑和方向三类约束,对候选匹配点进行逐层筛选,以得到最佳匹配结果。实验表明,该匹配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因门架式抗滑桩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实现有效加固,因而在大型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门架式抗滑桩的设计参数选取是实际工程中的难点,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设计参数的选取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对门架式抗滑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了桩土的耦合作用。然后,基于加固后边坡稳定性的变化以及潜在滑移面的形态演变,对桩的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门架式抗滑桩的显著特点是在联系梁作用下桩体结构的受力协调,本文重点量化分析了分级堆载情况下门架式抗滑桩体结构的受力协调性,特别是利用荷载分担比来量化分析前后排桩的受力协调性,根据其在不同设计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得出桩体最佳桩间距和桩排距范围分别是3D~5D和3D~4D(D为桩径);最后,建立了最佳桩体设计参数条件下桩顶位移与堆载之间关系的指数函数方程。这一研究将为门式抗滑桩的设计与变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扩展有限元法的网格剖分不需要考虑裂纹的位置,但计算时需根据计算网格和裂纹位置关系确定加强节点和加强类型。一般根据加强单元类型确定加强节点和加强类型。确定加强单元类型,不仅要考虑裂纹位置,还要考虑单元形状。指出现有文献中只考虑裂纹位置根据节点水平集值判别加强单元类型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对于复杂形状裂纹,采用水平集法确定加强单元类型并不方便;给出了一种确定加强单元类型、加强节点和加强类型的有效方法,即根据裂纹与单元边界交点数和裂纹拐点位置确定加强单元类型,然后根据加强单元类型确定加强节点及加强类型;给出了该方法详细的执行过程。算例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8.
109.
介绍临汾中心地震台信息节点概况和运行管理策略,并对台站信息节点典型应用进行总结,对网络结构相对复杂的其他地震台站信息节点改造、运行、维护、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过去十余年,中国的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新的基础设施空间架构也已经基本形成。本文在回顾有关通信网络与城市体系的文献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大国家交换中心和几大区域核心节点城市的可达性位列顶层;节点可达性的高低与城市地理区位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