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8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396篇
地球物理   260篇
地质学   780篇
海洋学   324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34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日照港30万吨油码头船舶泊稳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江 《海岸工程》2006,25(4):25-30
日照港拟在岚北港区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通过实验测定了船舶在风、浪、流作用下对码头结构的作用力、船舶运动量最大值、最大缆绳拉力、船舶对护舷撞击能量和撞击力,为工程结构设计和操船规程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2.
城市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姜玉培  甄峰  赵梦妮  曹晨 《地理科学》2019,39(9):1496-1506
依托南京主城区居民日常身体活动调查数据,基于身体活动时空维度,挖掘城市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探究身体活动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居民日常身体活动时空异质特征明显。工作日/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时间安排及个体间差异均显著;工作性、交通性、家务性身体活动空间制约明显,而休闲性身体活动空间分布更具弹性;与工作日相比,非工作日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空间范围变化收敛与扩散特征并存。活动空间范围、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自身健康状况对居民日常身体活动分异均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范围决定身体活动的空间适应与选择;社会分工差异导致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身体活动具有指向性;身体活动时间出现与个人社会经济实力倒置现象;而良好健康状态会激励居民日常身体活动的保持。  相似文献   
93.
以广州市20个典型社区为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绿色空间对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并剖析绿色空间对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低档社区的为782.99 MET-min/w,中档社区的为871.70 MET-min/w,高档社区的为1 227.91 MET-min/w;2)影响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的绿色空间因素有所不同,低档社区、中档社区和高档社区的显著因子分别为“到最近公园广场距离”“邻里绿化覆盖率”和“健身活动设施数量”;3)绿色空间对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影响的作用机制存在社区差异,低档社区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主要受到成本作用的约束,中档社区居民主要受绿化环境作用影响,而高档社区居民主要受机会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4.
We present the database of maser sources in H2 O, OH and Si O lines tha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and study variable stars at evolved stages. Detecting the maser emission in H2 O, OH and Si O molecules toward infrared-excess objects is one of the methods for identifing long-period variables(LPVs, including miras and semiregulars), because these stars exhibit maser activity in their circumstellar shells. Our sample contains 1803 known LPV objects. Forty-six percent of these stars(832 objects) manifest maser emission in the line of at least one molecule: H2 O, OH or Si O. We use the database of circumstellar masers in order to search for LPV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General Catalogue of Variable Stars(GCVS). Our database contains 4806 objects(3866 objects without associations in GCVS) with maser detection in at least one molecule.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use the database in order to locate and study the large sample of LPV stars. The database can be accessed at http://maserdb.net.  相似文献   
95.
震区植被恢复初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呼吸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地震灾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呼吸间的关系,选取2种典型气候区(干旱河谷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研究区,设置人工恢复、未受损、自然恢复3种恢复方式的固定样地,定期测定土壤呼吸与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容重、孔隙度、电导率和pH值),并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气候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容重、孔隙度、电导率以及土壤呼吸,表现为干旱河谷气候区显著优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恢复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呼吸速率、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含量、C:P、N:P、容重、孔隙度和电导率,基本表现为未受损样地优于人工恢复样地优于自然恢复样地;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土壤物理性质和除全磷、有效磷外主要土壤养分的流失。两种气候区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不同,干旱河谷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pH值、容重和孔隙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容重和孔隙度。本研究为评价和优化西南地区灾后恢复治理措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对其生态安全维护和生态屏障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6.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 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97.
利用福州中心城区的社会调查、POI、道路网、用地性质等数据,在社区尺度探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休闲型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低密度土地利用与体力活动时长呈正向关联,功能单一和邻近主干道则对体力活动起到抑制作用。体力活动目的地对不同人群具有差异化影响,体育用地和付费运动场所仅能促进中高阶层和中高收入者的体力活动,而周边公共运动设施的丰富程度更具普适性意义。通过纳入运动偏好和单独分析保障房、单位大院及房改房住户达到规避居住自选择的目的,证明上述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是独立且稳健的。  相似文献   
98.
和田玉的鉴定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和田玉是世界软玉品种中最好的一种,有“玉王”之称。该文对和田玉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进行了鉴定分析,提出了和田玉原料及玉器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9.
针对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DLG数据库物理无缝数据层的更新方案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具体更新流程设计及相应的更新编辑实施方法,旨在建立一种高效可行的物理无缝数据更新机制,以减少对不同比例尺每一版更新数据的重复拼接整合工作。  相似文献   
100.
This paper cover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physico-chemical water properties in the cage culture area of Sepanggar Bay, Sabah, Malaysi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 conducted during July 2005 to January 2006 t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and physico-chemical water properties of the bay. Phytoplankton samples and water parameter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stations located inside the bay during Southwest, Interseasonal and Northeast monsoons. Forty phytoplankton genera, representatives of 23 families, were found in the study area with a mean abundance of 1.55 ± 1.19 × 106 cells L−1. Most of these genera belong to diatoms (82.17%), Dinoflagellates (17.55%) and cyanobacteria (0.29%). Three genera were found to be dominant (>10%) in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and these were Coscinodiscus spp. (36.38%), Chaetoceros spp (17.65%) and Bacteriastrum spp. (10.98%). The most dominant genus was Coscinodiscus spp. which showed high abundance during all monsoons and stations (except Station 3). Among the seve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tested in this study, water temperature, pH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onsoons. On the other h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tations for the studie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 clear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densiti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monsoons and stations with higher mean abundances during interseasonal monsoon (2.40 ± 1.37 × 106 cells L−1) and at station five (2.05 ± 0.74 × 106 cells L−1), respectively. Conversely, the diversity indices, both Shannon–Wiener (H)(H) and Pielou (J)(J),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roughout stations and monsoons (except (H)(H) for monsoons). 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 results demonstrate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 highly divers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five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were attained (at 40% similarity level) though no marked separation of the taxonomic classes pointed towards the constant pattern of th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in the studied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