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4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362篇
测绘学   842篇
大气科学   263篇
地球物理   1073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479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06篇
自然地理   23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土耳其贝帕扎里采集卤钻井三期工程的井组布置设计是在一、二期矿区内利用部分现有井场、现有采集卤管线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加优化的三井井组、五井井组、双通道平行井组及复杂井组。此设计减少了投资、缩短了基建周期、便于生产管理,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增大了矿区现有产能,更大满足了加工厂对卤水的需要。全矿区共布置15个溶采单元,共包括25个井组采矿通道,垂直井29口,水平井23口。  相似文献   
42.
多数情况下,评估的研究区缺乏多年积累的地下水位及开采量资料。因此,通常采用土力学模型,根据太沙基固结理论,进行地面沉降量预测。在地面沉降量计算中,土层变形参数值的选取直接影响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深层含水层埋深通常大于100m。通过现场勘探,采取土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获取参数值,成本过于昂贵。通过参考区域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资料,结合工程经验获取参数值,预测结果的精度得不到保证。针对上述情况,作者提出用非线性优化算法-进化策略算法,根据实测地面沉降量反演土层变形参数值。通过这种方法确定参数值,既节约成本,又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化策略算法通过模拟生物遗传及进化过程,利用转移概率来帮助指导搜索。搜索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点的选择,对于求解全局最优解有很强的鲁棒性。作者将进化策略算法用于某一工程实例土层变形参数的反演,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及稳健性,值得在工程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车库等附属建筑物不得不对抗浮问题进行考虑,抗拔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中。依据工程实例对抗拔桩设计荷载条件、抗浮桩单桩承载力设计、抗浮桩桩身结构设计、群桩地基整体稳定性、单位面积抗浮力、抗拔桩抗裂分别进行了阐述,以及抗拔桩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4.
为了完善平台巴西劈裂试验测定岩石抗拉强度的理论基础,基于二维弹性理论,建立对弦载荷下的平台巴西劈裂力学模型,采用应力场叠加法求得圆盘内的应力近似解析解。该应力理论解与有限元数值解一致,证明理论求解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平台加载角对圆盘内应力大小及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平台加载角越大,圆盘加载处的应力集中程度和压拉应力比都急剧降低,而圆盘内的拉应力值和拉伸区却只有一定程度减小;过大或过小的平台加载角都不利于平台巴西试样发生中心拉伸劈裂破坏,其最优平台加载角在20°~30°之间。最后,依据Griffith强度破坏准则,推得岩石抗拉强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其结果与已有抗拉强度经验公式及试验所得抗拉强度相符较好。  相似文献   
45.
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标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震设计反应谱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反应谱的标定是确定地震动输入的重要环节。文中详细地总结了设计反应谱标定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用的设计反应谱标定方法,介绍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反应谱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统一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对不同设计反应谱标定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提出抗震设计反应谱标定方法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6.
蚁群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优化算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已广泛的应用于系统控制、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工程领域。由于蚁群算法在搜索过程中易于陷入局部最优解,存在着加速收敛和早熟停滞现象的矛盾。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在基本蚁群算法的基础上,从参数的动态调整、信息量的更新规则、局部搜索策略进行相应的改进,引入信息素平滑机制,以求在加快收敛和防止早熟停滞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旅行商问题的仿真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能够克服算法中早熟和停滞现象的过早出现。  相似文献   
47.
计算机技术常应用到镜下鉴定光性矿物工作中,本文以Visual Basic为工具开发出用于镜下鉴定矿物的辅助分析程序,介绍了光性矿物鉴定程序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矿物属性分析及赋值、鉴定误差减小方法及其应用。在光性矿物镜下鉴定时输入所观察矿物全部或部分光学性质,通过程序计算与比较,显示出最可能的查询矿物。矿物检索以贵橄榄石为例,在输入正确光性矿物属性的前提下,可准确地得出鉴定结果,有效地提高了镜下矿物鉴定的效率和准确度;查询结果中配有详细图片和属性描述,可以进一步查询矿物的详细光学性质、成因产状及其他鉴定特征;此外鉴定分析程序也可以用于建立矿物信息数据库。  相似文献   
48.
A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energy evaluation is derived to study the elastic responses and energy distribution of actively controlled single‐degree‐of‐freedom (SDOF) structures during earthquakes. Contrary to the common perception that applying active control force pumps energy into the structure, the applied control force can actually reduce the energy in the structure by reducing the input energy from earthquakes to the structure. In addition, applying control force can dissipate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n the structure when this control force is applied in the direction opposite to the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esponses. To demonstrate this energy mechanism in active controlled structures, the two most popular control algorithms, optimal linear control (OLC) and instantaneous optimal control (IOC) algorithms,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ol response and energy spectra. One‐step time delay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lgorithm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actical aspect of active contro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arthquakes and damping ratios on control energy and response spectra are studied. These studies show that both OLC and IOC are very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structural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esponses by reducing the input earthquake energy as well as dissipating a large amount of energy in the structure.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9.
In the new trend of seismic design methodology, the static pushover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for simple or regular structures whilst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is recommended for complex structures. To this end, the applicable range of the pushover analysis has to be clarified.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ushover analysis to multi‐span continuous bridge systems with thin‐walled steel piers. The focus is concentrated on the response demand predictions in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e directions. The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 for such structures is firstly summarized and then parametric studies are carried out on bridge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uperstructure‐pier bearing connections. The considered parameters, such as piers' stiffness distribution and pier–0.5ptdeck stiffness ratio, are varied to cover both regular and irregular structures. Finally, the relat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pushover analysis to different structural formats is demonstrated and a criterion based on the higher modal contribution is proposed to quantitatively specify the applicable rang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0.
水源热泵技术作为供热供冷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水井工程的参数需根据具体的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气象条件和地质地层等进行设计。在对第四系大口径水源热泵水井工程设计技术参数、施工工艺流程、成井质量控制、抽水与注水、渗水试验综合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源热泵供热供冷中央空调技术设计的第四系土层大口径水源热泵水井,作为供冷供热水源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