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8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8 毫秒
61.
Colour impairments influences access to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usually represented by colour maps. Three dimensions of colour: Hue, Saturation and Value (HSV), are intuitive and most critical visual variables in map design. In this paper, we specifically focus on colour deficiency of red-green colour impairments.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and conducted to explore how three colour dimensions (HSV) affect the abilities of people with normal colour vision or with red-green colour impairments to distinguish colours in maps. An eye-tracking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accuracy and response time by capturing user eye movements to analyse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is study, we used one se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map of Hebei Province to test participant responses to area features. Differences of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across normal colour vision and red-green colour impairments were compared. Multiple comparisons among Hue, Saturation and Value were analysed. Results show that for both normal colour vision and red-green colour impairments, Hue is the most differentiable than Saturation and Value. Saturation and Value are at the same level to be differentiated and more difficult to be distinguished. Guidelines of designing maps for both normal colour vision and red-green colour impairments were deriv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p designs for colour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62.
李伟  赵庆展  韩峰 《测绘科学》2013,38(2):119-121
针对兵团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异构数据语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本文依据其领域特性和共享需求,采用本体作为兵团空间数据表示的方法,从应用领域出发,以需求来驱动兵团空间数据本体框架构建,提出了兵团空间数据的本体工程构建方法,研究了本体领域、概念类型、语义关系,并对空间数据本体进行了语义描述。评估表明该方法构建的兵团空间数据本体有效,有利于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相似文献   
63.
借助本体的语义表达能力描述地理Web服务,提出了基于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新算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Web服务自动组合的逆向匹配算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实现地理Web服务基于语义的自动组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带孔洞面域间的拓扑关系的组合推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波  李大军  邹时林  阮见 《测绘学报》2011,40(2):262-267
空间对象间拓扑关系是GIS中空间要素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进行空间查询和分析的基础,因而空间对象间拓扑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拓扑关系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简单对象间拓扑关系方面,而对于带空洞的复杂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而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文献[11]的基础上,根据点集拓扑学理论,对带孔面域进行了定义。通过分析简单对象间拓扑关系的演变过程,提出一种能描述带一个孔的面域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的方法,并用该方法详细推导了带一个孔的面域间有意义的拓扑关系。通过实验验证,证明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对提高GIS对现实世界的建模和分析能力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本文在总结地名本体的基本概念基础上,根据基于地理空间语义网的日常地理信息查询需要,进行了地名本体的概念设计.地名本体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偏重于初级本体的设计,它主要支持地理对象的标示和检索等较为初级的任务.第二阶段将支持更多高级的任务,例如空间推理等.本文通过地名本体模型的构建,探讨了基于语义网的地名本...  相似文献   
66.
针对规划公示信息的多层次公众认知需求,利用本体思想解析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构建有向图为框架的信息重构模型;设计模型要素的关系数据结构,实现基于图遍历的信息检索与语义表达算法。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2006~2020年)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提出了一种基于MDA的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建模方法。该方法使用UML设计空间信息服务组合元模型,利用MDA模型转换机制生成空间信息服务链设计器,利用设计器构建空间信息服务组合模型。该建模方法能很好地描述数据流和控制流,通过引入空间信息服务本体库,实现服务资源动态组合建模。  相似文献   
68.
基于实例推理系统的滑坡预警判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滑坡预警预报指标,建立了31个典型岩质滑坡组成的滑坡数据库,基于滑坡数据库、工程类比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发了滑坡实例推理系统。首先将滑坡特征属性分为6大项:破坏模式、滑面倾角、滑面类型、边坡岩体结构、边坡倾角、滑坡的诱发因素(降雨、地下水、水库蓄水、开挖、爆破、地震),用11个特征值表示边坡的特征属性;其次采用比值法相似度计算理论在滑坡数据库中搜索与目标边坡最相似的滑坡,通过工程类比给出滑坡预警判据建议值;最后依据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修正建议值,得到预警判据确认值,形成滑坡实例推理系统。以锦屏一级水电站为例,通过计算找到了滑坡数据库中与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最为相似的5个滑坡实例;其中大冶铁矿狮子山滑坡和安家岭露天矿滑坡有较为完整的变形监测数据,深入分析类似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4个阶段给出了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预警判据建议值;并建立边坡预警判据修正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修正相似边坡预警判据,给出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的位移速率阀值的精确区间为1.0~1.2 mm/d。  相似文献   
69.
引入了由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的七步法,并采用OWL DL语言描述本体,利用目前成熟的且流行的本体可视化构建工具Protégé完成地质灾害信息领域本体库的构建。基于行业标准、地质灾害信息处理标准、专家知识等相关标准,建立地质灾害领域本体。用OWL形式化描述基于多层结构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本体应用模型来实现三层地质灾害本体。以具有优势的三峡库区丰富地质灾害资料为依托,以地质灾害多源异构空间信息集成与共享为主线,引入本体理论和GeoSciML,研究建立基于顶级、领域及应用多层本体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语义集成和共享模型,实现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目标是解决横向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以及单体灾害和群体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70.
Prominent in many historical accounts of European first contact with Australian nature are stories of encounters between European curiosity and curious Australian biota, such as the platypus and the eucalyptu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post-settlement relations with the Goulburn River, one of the largest rivers in south-east Australia, likewise attest to the centrality of curiosity in early European engagements with Australian landscape. In mapping several relational ontologies of the Goulburn River, I attend to the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in which this river has been performed as different and as normal. My interest is in a specific form of difference, that of antipodean difference: the river as topsy-turvy, backwards, unusual, or inverted in relation to some presumed norm, whether that norm be rooted in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of European rivers or imaginings of an original state of nature. This is a story of how an extraordinary river became ordinary, and of how we might understand antipodean difference as curious in deed (i.e. as performed), rather than as curious indeed (i.e. as an innate quality of Australian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