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77篇
测绘学   219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382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9 毫秒
71.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with 1m resolution, such as Space Imaging's Ikonos system, offer the photogrammetric and remote sensing communities a significant new means for geospati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hese satellites possess the potential for pixel-level geopositioning precision and promise timely, highly automated generation of two dimensional (2D) and three dimensional (3D) spatial information product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pursuit of optimal accuracy and considers an essential first step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konos imaging system, namely the metric integrity of the sensor system. In the absence of sensor calibration information (the camera model),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approach has been adopted. This involves an assessment of 2D transformations between image and planar object space. It is shown that based on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Melbourne Ikonos Testfield, 2D geopositioning to 0.5 m accuracy is possible from the base-level "Geo"product when a modest amount of good quality ground control is available and sub-pixel image mensuration is achieved. These findings are applicable to both near-nadir imagery and oblique stereo images. Moreover, the results obtained suggest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geometric perturbations in the sensor system and initial image processing, which augurs well for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non-collinearity based 3D orientation and triangulation models for Ikonos imagery.  相似文献   
72.
对南海及邻区中国数字地震台网4个台站接收到的328条长周期地震记录的面波波形进行分块波形反演.分块波形反演把大尺度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小尺度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优化方法求解,从而得到南海及邻区22网格划分、从地表深至430km 的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用检验板法进行了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海域、岛弧和大陆在速度分布、岩石圈和软流圈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73.
抗滑桩间土拱力学特性与最大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的基础理论至今未建立起来,工程实践中仍依赖专家经验。本文从方桩桩间土拱形成的原理、力学特性论证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桩间土拱的受力、变形,力的传递和土拱破坏瞬间的最大桩间距。并建立了最大桩间距平面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4.
于军 《江苏地质》2001,25(1):27-32
简要介绍了地下水流面在维实体模型制作系统-GWT3D(V1.00)的实体建模技术及光线跟踪原理,对其绘图所需数据文件结构进行了必要说明,同时阐述了GWT3D的功能与特色,并给出了该软件在这地区绘制地下水流场三维实体模型的一个实用实例。GWT3D是由VisualC 6.O开发的Win32应用程序,采用Outloow98流行的动画工具条风格,能利用通和地下水流模拟软件(如Modfolw等)所提供的网格剖分及水位数据,给制近似逼真的三维地下水流形态,具有动画显示功能和TIF、BMP、GIF3种图像文件存储格式,是一个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图像制作软件。  相似文献   
75.
1 INTRODUCTIONMany hydro-momhological mathematical models neglect the innuence of river bed maerialheterogeneity and its time and space changes during transport and related erosion/dePosition processes. Inthese models a rePresentative diameter of the river be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for examPle d5o) isspecified as initial data in each comPutational point of the modeled domain. Different d5o can be assignedto each ghd point but temPoral changes in bed material gradation cannot be simula…  相似文献   
76.
用边界单元法模拟二维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边界单元法模拟二维地形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首先用格林公式将二维大地电磁的边值问题转变成积分方程,然后用边界单元法解积分方程,得到地形上的大地电磁场和它的法向导数,由此可计算电阻率.与有限单元法相比,本方法剖分后的地形与实际地形的拟合程度高,向计算机输入原始数据的工作简单,可以在微机上计算地形引起的视电阻率.本方法适合于在野外生产现场进行大地电磁法的地形改正.计算表明,地形对H_x型波的影响比对E_x型波严重得多;随着周期的增长,地形对H_x型波的影响变得稳定.  相似文献   
77.
运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双随机样本检验,模拟日照时数和总辐射及其影响因子(可照时间、总云量和天文辐射、日照百分率)年值和1月值、7月值的三度空间分布场,取得了满意结果。这可应用在无测站地区,仅凭经纬度和海拔估算出上述气候要素值,估算的平均相对误差大多在5%以下(最好的达0.3‰)。  相似文献   
78.
2D Coupled 3D:A New Numerical Model forDual-Structured-Aquifer System¥ChenChongxi;FangShuzhen;LinMin(FacultyofEnvironmentalSc...  相似文献   
79.
在综合分析了清水塘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运用成矿系统功能模拟原理,在矿区内建立了主要矿脉的立体定量预测模型,并在主矿脉的深边部有效地预测了盲矿体,求出了一定的金属矿量.  相似文献   
80.
单新建  冯德益 《内陆地震》1993,7(2):142-150
用网格频散反演技术计算了155条瑞利面波混合频散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目前最小分格2°×2°,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深至80km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三维剪切波SV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天山褶皱系地壳平均厚度为54km,上地壳平均速度为3.3km/s,下壳平均速度3.93km/s,上地幔盖层平均速度为4.64km/s,都偏大。北天山壳厚比天山薄,壳和上地幔盖层下均有低速层。(2)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壳厚46km,到其边缘的昆仑山、天山地带壳厚增加到52~55km。壳内无低速层,壳平均速度很低,为3.49km/s,地表有9km的沉积层。(3)青藏高原莫霍面呈凹形,平均壳厚为67km,平均壳速度为3.58km/s。东西端存在壳内低速层,埋深为15~35km。(4)南北带为构造复杂的区域,莫霍面深度具有东高西低,南北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带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南北带从群速度、速度、莫霍面等深线都可看到明显的横向差异。(5)准噶尔盆地地壳厚47km,无壳内低速层,中地壳不明显。该区呈稳定的大陆壳结构。(6)柴达木盆地在正常速度的中壳顶部有一高速夹层,速度为3.72km/s,厚10km,上顶部埋深14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