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GDP空间化处理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应用日渐成熟和资源环境研究领域,对空间型社会经济数据的需求增加,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首次定量探讨夜间灯光数据与统计型的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关系。为提高模型精度,按照我国省级行政边界分区建模,分析全国县级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与夜间灯光指数的空间相关关系,最终建立全国的1km GDP密度图。结果表明,全国范围的夜间灯光数据与第一产业的相关性不明显,相关系数0.554,模型拟合效果差,R2为0.306;夜间灯光数据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有明显的对数线性关系,尤其是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和,相关系数为0.824,R2为0.679。利用分区模型估算,生成的GDP密度图能较完整地反映全国社会经济分布详况,以及宏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的空间化可以为灾害风险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空间化代用数据的选择是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的关键,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将夜间灯光、全球人口密度(LandScan)和亚洲人口密度(AsiaPop)空间分布信息作为代用数据,将市级GDP统计数据空间展布到栅格单元,以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指标,利用县级统计数据对展布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并对比3种数据对GDP空间模拟的表达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夜间灯光和LandScan数据,AsiaPop模拟得到的综合误差最小;基于夜间灯光和LandScan的GDP空间展布误差格局比较接近,即存在经济较发达的市辖区GDP值被低估、市郊区县GDP被高估的误差“两极区”倾向,而基于AsiaPop的GDP空间展布误差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密切。因此,利用单一代用数据很难合理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综合夜间灯光、人口密度、道路和建筑物等多源空间数据是提高GDP空间展布精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3.
高精度的夜间灯光数据能够有效反映人类空间活动特征,传统的SNPP-VⅡRS夜间灯光影像去噪方法容易忽略新增加或消失的有效灯光,且未处理灯光异常值,随着时间推移,去噪误差会逐渐增大。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中值滤波与低阈值去噪相结合的方法过滤SNPP-VⅡRS夜间灯光影像中的异常值及背景噪声,并将去噪后的夜间灯光总量与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及精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中值滤波与低阈值去噪结合的方法提取的夜间灯光总量与GDP的相关性优于传统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估算出的亮度值精度更高,证明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去噪精度。  相似文献   
44.
本文利用1991年度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S、SD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D、Z三个分量的S、SD在极夜期间的变化幅度都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S在世界时UT6时左右出现极值。这是由于在5、6、7月的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紫外辐射和X射线辐射减少,在11、12月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高层等效电流发生变化所产生。  相似文献   
45.
杨友华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02):280-284
利用1991年南极中山站的地磁资料,分析研究了极夜(5,6,7月)及极昼(11,12月)期间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极昼期间的S出现的双峰现象要比极夜期间的明显的多,S是叠加在S之上的极盖区地磁场静日变化;极夜期间的Sq,Sq和SD的变化幅度小于极昼期间的变化幅度,大约是极昼期的1/3,SD大约是极昼的3/4.这主要是由于极夜期间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少;极昼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的波辐射增大,致使空间电离层等效电流强度发生变化产生的.  相似文献   
46.
中国海洋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根据浮游介形类的昼夜垂直分布和分层调查资料,阐述浮游介形类的垂直结构,这是介形动力在温长的历史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另一表征。介形类整个类群的丰度存在着白天下降,晚间上升的昼夜垂直移动总趋势,而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昼夜垂直运动型式。此外,从宏观上看,各物种具明显的层状分布,并形成上怪分布型、中层分布型、次深层分布型、深层分布型和广深分布型等五种垂直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47.
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有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结果大多是在千米级尺度上,仅能宏观地反映城乡人口分布的范围,无法准确地刻画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的细节特征。本文将首套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引入城乡人口密度估算中,基于实现城乡划分的GlobeLand30人造地表数据,在城镇区域运用夜间灯光强度与人口的相关性将城镇人口细划到30m尺度上来估算城镇人口密度;在乡村区域引入样方估算的方法修正乡村居民地面积以估算乡村人口密度。以山东省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无论在城乡居民地刻画还是人口空间分布的表达上均优于参考数据,所使用的GlobeLand30的全球性也保证了该方法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西藏自治区特殊的高寒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具有高度敏感性,定量评估系列政策实施下西藏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对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西藏生态政策和空间规划的调整完善。本研究基于西藏198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1992—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居民点用地和夜间灯光强度的变化;并结合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空间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对居民点用地和夜间灯光变化所反映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西藏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1980—2015年,西藏新增居民点用地212.06 km2,减少居民点用地44.99 km2,其中,新增居民点用地中62%为城镇用地,减少的居民点用地中95.88%为农村居民点;居民点用地变化主要发生在藏南河谷区;② 自治区内居民点用地扩张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夜间灯光强度增加,“一江两河”流域土地整治工程和农牧民安居工程等促进了当地人类活动强度增加,区内部分乡镇因进城务工和易地扶贫搬迁造成了当地人类活动强度的下降;③ 西藏2015年防风固沙服务较1990年有整体增强趋势,水土保持服务除藏东高山峡谷区外均有大幅度退化趋势;④ 对居民点用地进行的还林、还草整治工程等人类活动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的恢复;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极易导致水土保持服务的退化,“一江两河”流域体现最为明显。研究能为西藏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50.
基于高速公路夜间交通监控图像,选择其附近能见度自动监测数据作为图像是否有大雾的标准,分析有雾或无雾环境对光源及其成像的影响,提取相应的特征值,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建立了大雾识别模型。结果表明:大雾存在时空气消光系数增大,LED电子显示屏、车灯等光源在图像上呈现出亮度减弱而梯度小,散射较明显的特点;纹理特征表明有雾时图片纹理简单、纹理较浅分布均匀,像素之间相关性大,无雾时则反之;模型评估得出临界成功指数为0.74,虚警率为0.18,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