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94篇 |
免费 | 8319篇 |
国内免费 | 116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049篇 |
大气科学 | 6208篇 |
地球物理 | 10142篇 |
地质学 | 29339篇 |
海洋学 | 5999篇 |
天文学 | 2258篇 |
综合类 | 3725篇 |
自然地理 | 74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3篇 |
2023年 | 712篇 |
2022年 | 1427篇 |
2021年 | 1653篇 |
2020年 | 1775篇 |
2019年 | 2022篇 |
2018年 | 1600篇 |
2017年 | 1903篇 |
2016年 | 2094篇 |
2015年 | 2276篇 |
2014年 | 2713篇 |
2013年 | 2740篇 |
2012年 | 3042篇 |
2011年 | 3233篇 |
2010年 | 2731篇 |
2009年 | 3262篇 |
2008年 | 3232篇 |
2007年 | 3590篇 |
2006年 | 3474篇 |
2005年 | 3015篇 |
2004年 | 2790篇 |
2003年 | 2679篇 |
2002年 | 2405篇 |
2001年 | 2101篇 |
2000年 | 1942篇 |
1999年 | 1800篇 |
1998年 | 1583篇 |
1997年 | 1433篇 |
1996年 | 1304篇 |
1995年 | 1104篇 |
1994年 | 1152篇 |
1993年 | 973篇 |
1992年 | 759篇 |
1991年 | 547篇 |
1990年 | 482篇 |
1989年 | 399篇 |
1988年 | 290篇 |
1987年 | 195篇 |
1986年 | 124篇 |
1985年 | 89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1篇 |
1980年 | 26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35篇 |
1977年 | 26篇 |
1975年 | 4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82.
从南北极环境样品中分离到7株产脂肪酶的细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细菌分别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采用p-NPP法对这7株细菌所产的脂肪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30~40cC、最适作用pH值在7—8之间,在低温下能保持较高的剩余活力,对热敏感,属于适冷脂肪酶.其中假交替单胞菌(Psychrobacter sp.7342)所产脂肪酶具有低温下酶的剩余活力高、有效作用温度和pH范围广、热稳定性较好及对多种金属离子抗性强等特点.该菌株能利用多种单一氮源和碳源产酶,最适产酶温度为25℃.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得到了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和淀粉含量各为1.33%,酵母膏含量为0.3%,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4.
85.
本文采用FLAC软件,通过建筑物基坑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变形的模拟,得出基坑每一阶段开挖及土钉支护条件下的位移发展演变规律,跟踪最大不平衡力变量的变化提出了最佳土钉支护时机。 相似文献
86.
87.
地心和月心引力常数及月球形心与质心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地心引力常数GMe、月心引力常数GMl及月球形状中心和月球质量中心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了用空间探测器观测数据测定GMe与GMl及月球形状中心和月球质量中心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给出了利用空间探测器测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88.
Hiroko Koyama Masahiro Nagashima Takayuki Kakehata Yuzuru Yoshii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8,389(1):237-249
We investigate the dynamical response, in terms of disc size and rotation velocity, to mass loss by supernovae in the evolution of spiral galaxies. A thin baryonic disc having the Kuzmin density profile embedded in a spherical dark matter halo having a density profile proposed by Navarro, Frenk & White is considered.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we also consider the homogeneous and r −1 profiles for dark matter in a truncated spherical halo. Assuming for simplicity that the dark matter distribution is not affected by mass-loss from discs and the change of baryonic disc matter distribution is homologous, we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ynamical response in the resulting discs. We found that the dynamical response only for an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of mass-loss can simultaneously account for the rotation velocity and disc size as observed particularly in dwarf spiral galaxies, thus reproducing the Tully–Fisher relation and the size versus magnitude relation over the full range of magnitude. Furthermore, we found that the mean specific angular momentum in discs after the mass-loss becomes larger than that before the mass-loss, suggesting that the mass-loss would most likely occur from the central disc region where the specific angular momentum is low. 相似文献
89.
利用相态研究可确定异常元素的赋存状态,马架子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经过几次异常检查及查证,未获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引起异常的成因机制不清。对异常样品中元素在氧化物相、结合相及硫化物相中分配的综合研究证实,Ph、Zn元素主要是以均匀分散形式存在于岩石中,为非矿致异常,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为异常查证及评价提供了一套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